其實感性懂得你的理性——《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

文/大麥町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iccardo Meneghini

自從高二文理分組之後,我就以文科生的身份一路念到畢業,但是其實我的血液裡,還是有流著科青的熱情啊!也因此平常就會涉獵各類科普書籍,或者瀏覽台灣各個科普文章的網站,如曾出版過《不腦殘科學》的「Pansci泛科學」等。也曾在就讀H城T大的時候,為了深入瞭解人類大腦的運作,修過腦神經科學的課,硬是背下海馬體(Hippocampus)、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皮質(Cortex)等大腦部位的中英文、位置以及功能。希望自己在鑽研感性的文學之時,也能讓自己具備理性的科學知識。當一個「科文青」。

若我這類人,可以被稱作「科文青」的話,那麼《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的作者喬凡尼.弗契多就應該被稱作「文科青」!因為他不只是位腦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位文藝愛好者。

《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當中,作者不僅展現出他腦神經科學的豐富知識,深入剖析憤怒、焦慮、喜悅、愛情等不同情緒,在人類大腦當中是如何產生,並以眾多科學研究的結果來佐證;此外,作者在闡述腦神經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搭配了許多作者的個人經驗,以及文學、戲劇、繪畫等領域藝術家的作品及理論,讓整本書不僅具備科學的理性,也多了點科普書少有的感性的一面。

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徹底改變了我對人類情緒的看法。過去,人們總是會認為情緒與理性是兩個獨立,甚至對立的個體,但是作者從科學研究的結果指出,所謂的「理性決定」,其實並沒辦法完全不受情緒影響,因為人類若是無法經驗到由情境所引發的情緒性線索,要進行審慎且深遠的思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書中,作者舉了前額葉受損的患者作為例子,因為他們無法感受到緊張、恐懼的情緒,所以在書中的賭徒實驗中,就無法根據心理的反應,而做出「理性」的判斷。而人們常說的直覺、第六感,根據作者的說法,也正是依循著情緒性線索,指引著人們做決定的方向。

作者將藝術與科學交融的寫作手法,也恰恰展現出作者希望透過整本書闡明的論點,也就是儘管科學與文學或各種學說,對人的情緒都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但也是因為每一個觀點都能與其他的觀點互補,才進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就像是著名的鴨兔錯覺一樣,若能夠跳脫出你原有觀點的限制,就能用不同的觀點,去觀看同一幅畫,同一個世界,進而看到原先觀點中所缺漏的部分。

Kaninchen_und_Ente

鴨兔錯覺(Rabbit–duck il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