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200年後的你
文/怪熊
前文留下一個疑問:既然我們自個兒都不乏「被特權」的經驗,何苦閱讀西耶斯在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寫的《論特權》?
其實人類社會的問題多半都是老問題,正反意見早已多次駁火,稍加複習就能顯著降低提出意見後被輕易打臉的風險。比方說「如何維繫共和國的國祚」這個議題,如何讓像佛羅倫斯、米蘭這些義大利城市,維繫市民自豪的獨立與自治,又不會陷於混亂,十五、十六世紀之交的人文主義者早已提出諸多見解。根據《政治價值的系譜》的作者史金納的專書,他們念茲在茲的是「軍事上的軟弱」和「財富分配不均」。這兩個問題對於當前的台灣,還是有現實的意義(甚至是部分世界,否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也不會引發熱論了),容或要自己要動點腦筋轉化一下,就不難發現前者是義務役與志願役(徵兵制與募兵制)的問題,而後者明顯會影響到前者。因為目前國軍募不到兵員,因此志願役幾乎沒有門檻,若現狀不變,結果就是窮困或「不會考試又不知道要幹嘛」的青年成為國防主力——而富裕階級則絲毫不必分擔防禦主權的責任,連稅都未必有多繳。
具體來說,《論特權》提到,特權者起初向宮廷「乞討」,靠關係或花錢買來特權,但不一定有能力好好經營,或者下一代爽不到,因此有些特權者陷入貧窮,組織起來發動新一波遊說與施壓。為了安撫特權者,宮廷又建立助長特權的制度,予特權者的子弟比較吃香的教育機會、學生長大即可享有地位與薪俸等,或酬庸他們由男女擔任皆可的神職,或加封純屬掛名的軍階 。
發揮你的抽象與推理能力,沉思一下,退輔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甲等特考、救國團與青年軍、國營事業與基金會的董事職,1970年代的貿易局到今日海關的各種弊端,難道不都是「利出一孔」而「無敵」嗎?這些利益輸送與分贓的渠道,理路跟法國貴族與特權者的作為,多麼相似。
之所以要用我們的心智,重新摩擦西耶斯的「死人骨頭」,就是要借鑒那絲磷火,溫習特權形成的原因,熟悉利於醞釀特權的環境,幫助我們在此時此地,在這個危惙的共和國,辨認出我們這時代的特權與不公義。
此外,《論特權》也是一本宣傳小冊,示範了一種宣傳文字的寫法與架構,其中的修辭技巧也堪玩味。當然不是逐字照抄,而是學習「如何詆毀得到位」與「罵人不帶髒字」。(其實這方面的大師是《資本論》的作者卡爾.馬克思,西耶斯連他的腿毛都摸不到。)
不過,過去容或有貼近現在的面向,其間疏隔陌異,也所在多有。以今日出版來說,說明出版品的來龍去脈,應屬出版社、編輯的責任。《論特權》的2014年台灣用途,跟1789年法國際遇,有何疏隔陌異之處?改天我們再另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