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獲卡夫卡文學獎

照片/二魚文化提供

每年五月公布的卡夫卡文學獎(Franz Kafka prize),日前正式於捷克布拉格舉行頒獎儀式,2014年卡夫卡文學獎得主閻連科在領獎致詞時,仍不改溫和但堅定的批判態度,以「黑暗」形容經歷了文革之後,面臨文化崩壞而萬事以「金錢」衡量的中國社會。

「我,是那個命定感受黑暗的人。於是,我看到了當代的中國,它蓬勃而又扭曲,發展而又變異,腐敗、荒謬,混亂、無序,每天、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超出人類的常情與常理。」

「今天,以一個作家的目光,去討論一個國家的現實,都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沒有人告訴那個作家,國家那列高速發展的經濟列車,會把人們帶到哪兒去。……也沒人告訴那個作家,直至今天,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的各種各樣的革命和運動,在每個人的頭頂,醞釀的是烏雲、驚雷、還是一片可能撕開烏雲的閃電。」

雖然感受到深沈的黑暗,但是閻連科話鋒一轉,仍希望自己以文學的力量進行改變:「我感悟到了一種寫作——它愈是黑暗,也愈為光明;愈是寒涼,也愈為溫暖。它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讓人們躲避它的存在。而我和我的寫作,就是那個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著黑暗,儘量讓人們看見黑暗而有目標和目的閃開和躲避。」

關於閻連科:

當代中國重要小說家,因作品常涉及爭議性話題,也因此以寫出最多禁書的作家而聞名!2014年5月獲選為素有「諾貝爾文學獎指標」之稱的「卡夫卡文學獎(Franz Kafka Prize)」得主,成為該獎史上第一位中國作家,而此前曾獲得此項殊榮的亞洲作家,為2006年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

閻連科1958年出生於河南嵩縣,1978年應徵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9年開始寫作,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義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2004年退出軍界,現供職於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閻連科相關作品

資料來源:

1. 好文嚴選:感受黑暗的人─閻連科卡夫卡獎受獎演說
2. Readmoo 黑白閻連科 書展 (歷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