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時針思考 「態度」決定你的年齡與大腦
文/Michael J. Gelb、Kelly Howell
Photo from Wikipedia
有人主張:年紀是得到智慧必須付上的可怕代價。其實只要我們正視自己對年紀增長的態度,事情不見得是如此。出人意料的研究顯示,打開心門看待一切可能,而非先入為主地認定某些事就是不可能,這樣的態度可以讓我們活得更長久、更健康,而且擁有一顆更強壯的大腦。
人類可以藉由改變心中的內在態度,而改變人生中的外在面向。──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美國心理學家及哲學家
由於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被教導了錯誤的觀念,諸如,大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得遲鈍;年輕的時候學東西比較容易;記憶的流失是無可避免等等,所以我們極度低估了正面態度的影響力。我們也經常輕忽了社會文化對我們關於老化的態度與信念的潛在影響,這樣的影響會讓我們的心理及身體的生命力提早乾涸。
死亡也許是大自然告訴你要放慢腳步的方式。而我們身體中的某些器官也的確會因為我們使用而有所耗損,但是幸運的是,大腦並不是這樣的器官。
社會心理學家艾蓮.蘭格(Ellen J. Langer, PhD)就態度與老化之間的關係提出了革命性看法。蘭格那影響深遠的「逆時針」研究,證明了以正面心態看待心理及生理健康會產生多麼驚人的影響力。
蘭格在一九七九年和她的幾位研究生安排了兩組男性老人到美國新罕布夏州一間隱密的修道院參加為期一星期的營會,這些老人平常都是由自己的親屬照顧。在還沒去參加營會前,這些老人接受了一系列測試,項目包括智力、視覺記憶、慣用手、聽力及視力等。
他們請第一組老人回憶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九年的日子。在那個星期結束時,回憶過去的這組人表示他們這一週過得很愉快,而且再次做測試時,他們的心理及身體功能都有進步。
給予第二組老人的指示是:盡可能把心態完全調回二十年前,也就是在一九五九年時的心理狀態。所有對話都要用現在式,而且要求不可以討論發生在一九五九年九月之後的任何事。工作人員利用一九五○年代的舞臺道具與裝潢,將實驗場景布置得和二十年前一樣。在用餐時,這些男人熱烈爭辯著當時的議題,例如共產主義的威脅、建造防空壕的需要、卡斯楚進駐哈瓦那等。他們分享閱讀「新書」的心得,晚上他們愉快地欣賞黑白電視機上播放的《蘇利文秀》、《比爾科》、《鐵腕明鎗》等節目。派瑞.柯莫,蘿絲瑪莉.庫隆尼及納京高在留聲機上唱歌。他們從廣播聽到名駒皇家軌道贏得普利克內斯馬賽,他們看著巴爾的摩科爾特隊在美式足球冠軍賽中以二十三比十七打敗紐約巨人隊。
結果如何?所有參與都變得更活躍。他們開始自己進食,用完餐後還會清理餐具,並且主動安排自己的社交活動,例如牌局及讀書會。蘭格觀察到:「雖然看得出來他們原本非常依賴開車載他們到哈佛心理學系的親屬……但一抵達營地,他們馬上變得可以獨立照顧自己了。」
那個星期結束後的追蹤檢查,反應出這些參與者在記憶、身體柔軟度、視力、聽力、胃口以及整體健康上都有驚人進步。蘭格的研究中最驚人的結果是:在這些人把自己當成年輕二十歲活了一個星期之後,他們原本萎縮、罹患關節炎的手指竟然變直了,而且可以伸縮自如,只因為這些人懷抱著一個較為年輕的心態。
態度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根據蘭格的說法,「光是採取正面的態度,帶來的好處比降血壓或降低膽固醇更大。」她的結論是:「運動及均衡攝食對健康很重要,但我們對於健康及年齡增加的看法與態度其實可能更重要。」
當蘭格的受試者在心態上回到他們比較年輕也比較健康的年代時,他們的大腦也經歷了劇烈改變,而且真的變年輕了。蘭格心想,如果一群老年人能有如此戲劇性的改變,或許我們其他人也可以有同樣的改變。「我現在愈來愈不相信命運是由生物學來決定,」她說,「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身體上的自我,而是我們看待身體限制的心態。」
你的大腦有可塑性、可調適,而且可以在你的一生中持續發展。生物學不會完全決定你的命運,你的極限大半是自己給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知道你能夠增進大腦功能,是你開始進步的第一步,因為你的態度可以強力促成其自我實現。
本文摘錄自《這樣做,大腦愈用愈聰明》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