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當初是在台灣創業,他能成功嗎?

撰文、攝影/劉力榛

如果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當初是在台灣創業,他能成功嗎?能擁有今日的成就嗎?

10月30日由PunNode天下雜誌共同舉辦了創業分享講座,邀請了國內知名創業家們透過Peter Thiel在新書《從0到1》中分享的創業過程,來分享他們對於書中提及的「回避競爭」、「別輕視銷售」,甚至是近來備受爭議的「社會企業」等議題來做討論,進而也探討台灣現今的創業環境。

主講人之一的Hands Up創業智庫創辦人洪大倫,對於「Peter Thiel 在台灣能創業成功嗎?」一問題,笑說唯一能肯定的是Peter Thiel的創新概念會成功,至於在台灣創業的話,就是未知數囉!

LIVEhouse.in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也談論到台灣的創業風氣之所以如此低迷,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半導體產業在近30年來的成功,使得政府投注過多資源於此,但大企業在獲得龐大利潤後,卻未再將資源重新投入於台灣產業中,再加上眾多法令與政策也無法有效配合其他產業的發展,使得台灣的創業環境呈現結構性的問題。

儘管近年在許多創新團隊加入創業之後,政府在政策以及法令上都有明顯改善,如網際網路法的制定等,但台灣無論在創業的配套措施,還是新科技的運用上,早已遠遠落後於美國與中國,PanSci泛科學創辦人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徐挺耀也分享道曾和一位投資客聊天,投資客笑說台灣還是個好地方,只是台灣不太追隨潮流罷了!這也是眾多創業者所到憂心之處。

另外,近來由於食安風波影響,「社會企業」的定義以及應做的事也是全民熱烈討論的話題。

洪大倫認為社會企業當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以及重要性,只是這些企業必須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前提,而不是以盈利為考量。

而程世嘉認為台灣目前有很多中小企業,是打著「社會企業」的名義來向政府申請補助,大企業則是因為認為自己擁有企業社會責任(CSR),因此就可稱為社會企業,但實際上這就是大眾對於「社會企業」的濫用以及定義不同。

程世嘉最後也提到,他相信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的界限在未來會逐漸消失,因為當人們的需求基本上都被滿足時,企業將不再是著重於自家企業的成長,而是如何妥善地照顧到全部的人。

關於Peter Thiel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eisenberg Media

美國知名創業家、創投資本家、避險基金經理人。1998年創辦PayPal並擔任執行長,2002年帶領PayPal上市,把電子商務帶向安全快速的新紀元。2004年開始投資其他事業,例如成立軟體公司Palantir,利用電腦強化分析師在國防安全與全球金融領域的表現。除此之外,也提供LinkedIn、Yelp和十幾家出色的科技新創公司早期資金。

但其中最能展現Peter Thiel獨到的投資的眼光的,就是Facebook了!Peter Thiel在2004年時投資了50萬美元給當時完全沒有正式工作過的哈佛大二學生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可是Facebook首次得到外界的資助!而這項投資也讓Peter Thiel賺進超過十億美元的現金。

近年來Peter Thiel不但成為了矽谷創投公司創辦人基金(Founders Fund)合夥人,也投入更多的創業投資,其中包含了:Elon Musk的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全球旅遊民宿網Airbnb等。另外他也成立了提爾基金會(Thiel Foundation)推動科技進步和對未來的長遠思考。

資料來源:

  1. 從0到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秘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2. 天生反骨、無畏主流,全面認識Peter Thiel的創新哲學
  3. Wikipedia:Peter Thi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