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2吳曉樂X郝明義:一個家教老師的告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友會
時間:2014/11/12(三)19:30~21:30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講者:吳曉樂(作者)、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報名網址:BeClass 線上報名系統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書享全店書籍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全店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其他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
小小書房說:
以主題而言,這一本書是新的嘗試,過往,很少看到家教老師寫自己工作的、接觸到的家庭的種種歷程。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台灣的家教老師數量非常龐大,沒有證照,只要學生家長滿意你的學歷,特別是國立大學的學生,通常都不難找到家教工作。當然,拿到一份家教工作,跟能否持續,這是兩回事。吳曉樂的文字非常引人入勝,九個家庭,每一則故事都像黑洞一樣幽深,將你用力地扯進去之後,卻發現在那些故事裡看見過往童年、求學年代的自己:不停地被父母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較;以「這是為你好」之名,替你安排好未來所有的路;成績好有獎賞,成績不好就打罵;父母失和的婚姻,瀕臨崩潰的家庭;控管孩子的交友圈,替你決定誰才是值得往來的……在這些貧富不一、狀況不同的家庭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希望孩子的考試成績好,考上好學校,未來能有好前途。
謹守某一條界限,確實,每一個家教老師的前輩,可能都曾經這樣教導過,但這個界限,有時很容易就不小心跨過去,往往是在理解與思考更多之後,就更能明白,那界限不是你跨過去之後,就能夠瞬間改變些什麼。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經年累月磐基在每一個家庭深層結構裡,這個社會所要求的價值觀,也使得每一個父母都必定會帶著自己的生命經驗,決定該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困難的是,那不是你跨出那條界限,就得以立刻改變些什麼的;但更困難的是,如果你不跨出去,那就永遠也都不會有所改變了——未來的社會、未來的世界,未來的父母,都還是依循著同一套價值觀在教養自己的孩子,即便他們曾經在那樣的價值觀裡傷痕累累,他們多數,也不會幫孩子從那一套價值觀裡掙脫出來——因為,這個社會沒有給未來的孩子提供太多的選擇時,沒有一起去創造為未來的孩子創造更多的選項時,就只能照著前路走。
於是,我想,而有了這本書。雖然書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隱含著對父母教養孩子的一種期待或期望,但,作者並非要指責將孩子牢牢控管的父母。在每一個故事裡,作者不只心疼著這些她所遇見的孩子,同時,也對於這些孩子的父母有著深深的理解與不捨:「每一次,她看著紀小弟抱著球就消失得不見人影,她坐在家裡等待,時鐘的指針無情地往前,她知道打球的兒子是最快樂的,但她不能確定,這樣的快樂可以維續多久……她知道讀書對兒子是痛苦的折磨,但或許是在台灣最容易的生存之道。」(頁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