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不能回答的問題,都交給詩】之六:下班累都累死了還寫作?!鄭聿、陳雨航對談錄
整理/顔瑩琳、劉芷妤
現時此刻的許多作家詩人,大概都同意「創作是不能當飯吃的」這回事,於是在文字創作之外,有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必須耗費在「討生活」這件事上頭。
討生活,自然有諸多不易與辛苦。作家詩人的工作,又多半不是什麼高薪的管理階層,足以讓自己在工作、生活與休閒間遊刃有餘。上工時體力與靈魂都備受壓榨,下工之後經常是累得只剩一魂一魄,勉強讓自己回到賃居的小屋不致路倒睡死——但無法否認的是,仍然有這樣的強者,能在生活與工作的夾縫間,找到寫作的靈光與時空,而這樣一個千古難題,究竟該如何解?且看同時是編輯的《玩具刀》《玻璃》詩人鄭聿與《小鎮生活指南》小說家陳雨航,對此有什麼精彩的問答。
鄭聿:
我下班最常做的事情是運動,看電影,或找朋友去好餐廳吃飯,或回家睡覺。雖然我常常會抱怨工作很累,我不想做了,我要辭職,或者是今天的工作真的是太忙了,我想要離它遠一點,但我後來發現工作對我來說其實不完全是壞的,除了賺錢之外,其實也建立了某些程度的成就感以及挫敗。
我覺得人生是需要挫敗的,工作的挫敗會帶來一些警訊,不論你是不是寫作的人,都可以有一些想法、反省、不同的見解。工作也有另外的優點,它可以讓我們暫時擺脫現在煩惱的事情,因為它有一個本質在,就是你必須全心投入,它可以讓我們轉移目標。譬如說失戀的時候,有人會寄情於工作,這就是一種轉移目標。
我對工作是肯定的,但不代表我們需要因此就花費大部分的精力、犧牲生活品質。
陳雨航:
我很高興聽到鄭聿說他喜歡工作,我們這一輩的人都非常努力工作,有時候為了工作會花去大部分的生活時間和精神,但我們的下一代就很注重保有自己的生活,不希望花太多精神在工作上。我們做編輯的人,生活和工作常常不能好好分割開,也許下了班就應該把工作上煩惱和棘手的事情丟開。
鄭聿:
其實我不是真的很喜歡工作啦,我是喜歡工作這個狀態,工作了四年多,也很期待休息時光,休息的時候我常沉澱工作時遇到的問題,可以讓我有比較不一樣的想法,有時候這個想法不只是可以應用在工作上,甚至生活上也可以應用到。譬如說,我會依直做編輯嗎?做編輯的未來是什麼?這些想法都會在下班或休閒的時候在心裡浮現,沉澱思考,在工作的時候反而不太能細想。
回到今天的主題,我想問老師的寫作時間大概是什麼時候?譬如《小鎮生活指南》,老師是在什麼時候寫的?
陳雨航:
失業以後。我做了幾十年編輯,幾乎都沒有寫。
鄭聿:
那《策馬入林》呢?
陳雨航:
是當兵以前的事,二十幾歲的時候寫的。
鄭聿:
所以老師在上班的時候都不寫作?
陳雨航:
我覺得是這樣。第一個原因是做編輯的時候,遇到很多厲害的作家和很精彩的翻譯,看到這麼多精彩的作品,我就覺得自己不用寫了。第二個是自己有工作的時候,就會推拖或覺得以後有時間再說。所以我是離開了工作以後才寫作的。
鄭聿:
《小鎮生活指南》是老師在東華教書還是離開以後的作品?
陳雨航:
寫這個作品的時間應該是我最低潮的時候,事業結束了,帶著一點點債務,朋友投資的錢也沒了,因此心裡也有負債。後來受到邀請去東華的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開課,當駐校作家,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帶著一些年輕朋友,其中有些人都已經發表過作品了,他們對寫作的熱忱又重新鼓舞了我,在我離開學校以後,思考自己要做什麼,因為自己也是花蓮人,才寫成了這部作品。
我後來才發現,雖然我開的不是詩的課程,是關於散文、劇本、小說等大眾寫作的課程,來上課的卻有一堆詩人,他們都是其他星球來的人。
鄭聿:
今天的題目是《下班後那麼累,到底還要不要寫作》,雖然老師是屬於「否」的那個答案,但我自己是屬於「是」的那個。
我寫作的方式可能和一般的創作者不太一樣,只是我選擇了一個字數比較少的分類,不像一般寫小說的人要完成的字數很多,或必須在期限內完成,構思時間比較久。詩是一種字數很少的創作方式。我不像其他人可能要等到靈感來了才能一氣呵成的寫作,我寫作的方式比較瑣碎,時間也比較零碎。下班後在咖啡廳的一個小時,寫五個字,可能也會放棄這五個字。我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必須在時限內完成到什麼程度。寫詩不是一種很容易發表的文類,文字比較鬆散,我也沒有創作計畫,也沒有要申請任何補助,我的結構方式也較零碎和拼湊,只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購置在比較好的位置上,所以它剛好是很適合我的一種寫作方式。我可以花一個月的時間慢慢琢磨一首詩。
陳雨航:
詩是最容易完成的一種創作。一個晚上就能完成,小說就要花上很久的時間。無關好壞。寫詩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構思,詩有音樂性,有助於意象的發展,是一般人和寫小說的人蠻好的想像練習。
鄭聿:
我同意寫詩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構思,不一定非要坐在電腦前死死的,可以另用零碎的時間,例如上下班的時間,在捷運上可以在腦中完成構句和用字思考,這是詩這種字數少的創作類型的好處。我建議大家如果下班以後沒有時間,可以利用這種方式,思索幾個句子,試著寫一首詩。
雖然我人蠻活潑的,但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屬於比較安靜的感覺。下面這首是我的作品,和上下班有關,在我的創作歷程中屬於比較難得的,因為使用到動漫畫的人物,形式也蠻活潑的。裡面用到許多鳥山明漫畫裡非常有特性的人物。我想像這些人物來到台灣,他仍保有神的特性,但也要解決一些日常生活裡的問題,寫了一首比克大魔王上下班的詩。P.78
當我們挫敗的時候,會覺得時間是停止的,但是每天醒來,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比克會吐蛋,我把蛋白蛋黃分開比喻為我們每天都在試圖將許多事情,如A和B切割、分開、試圖判斷。例如何時為上班?何時是下班?什麼是惡性?什麼是善念?我把這樣的概念融合入這首詩裡面。又例如我與另一個我,我與自我的對話。
其實我平常也強迫自己把臉書當作一種每天的寫作練習,也許對別人來說是很日常的一個行為,但我對自己說,我需要練習。我覺得在許多時候,寫作都是一種練習的狀態,臉書是一種反應很即時的媒體,例如到底有多少人按讚和留言,會讓你處在一個不安和焦慮的狀態中,而我不反對自己處在這種焦慮的狀態中,因為這會讓我更容易去思考很多事情,例如,我這麼焦慮是為什麼?我應該要用這個焦慮去寫點什麼東西? 其實我不確定一天裡面我PO了多少則臉書,但我希望自己隨時隨地都可以用臉書,不管是對時事發表意見,或是有些心得,或是上班的時候寫一篇短而精煉的文字,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練習,不僅是練習思考,也是練習寫。
陳雨航:
我覺得寫作的人無可避免都會有焦慮,這股壓力會一直陪伴著你。只要不生病,些微的焦慮是有益的。
鄭聿:
其實焦慮倒不是來自於寫作,應該是來自於思考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其實我很常懷疑自己,為什麼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老實說,三四年前,我在臉書上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當時是非常害怕暴露自己私密的部分,害怕講得太多。以前在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時,每天也只放一首詩,如果有新的詩要放,我就會砍掉舊的。其實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狀況,很多時候你會害怕自己被推在舞台前。
現在在臉書上的我已經是另一個狀態了,這個狀態是被我自己逼出來的,是一個很多的自己,比較少的自己我是希望可以在臉書和寫作上做到的。
陳雨航:
我覺得臉書上的東西是比較淺的,如果想要深層一點的談和思考,可能還是要到作品裡面去尋找。我認識鄭聿大概是兩年多的時間,我看到的他厚度比較不一樣,是比較厚的部分;因為他是寫詩的人,所以他的經驗方式也都比較詩意。我認為詩可以引起的思考是比較深的。
鄭聿:
所以老師,我們做個結論,你認為下班到底要不要寫作?
陳雨航:
我會說因人而異啦,有人會說,我現在有做很多工作了,那麼累,我就不要寫作了,會找各種理由。我也認識很多同儕現在還在寫作的,例如說,高翊峰,他是一個雜誌總編輯,他這幾年長篇也是嚇嚇叫的寫出來,工作也做得很好。總之我認為是因人而異,要會利用時間。
鄭聿:
我自己的看法是,是相較於「你對寫作的態度是什麼」?寫作有非常多類別,例如小說,字數比較多,有比較即時的,有比較計畫型的,是你必須要花時間去寫的東西。散文也分很多種,當然,詩也分很多種。
我覺得應該要根據你的寫作類型,去採取不一樣的態度。「寫」這件事情,其實佔不了太多時間,「想」這件事情才是比較花時間的。
陳雨航:
我補充一下,我覺得是「管理自己」比較難。我以前在報社工作的時候,我也曾經因為想要寫作而辭職,有半年時間在家裡,閒來沒是開冰箱,什麼也沒有做,半年只寫了一篇短篇小說,不要說靠寫作吃飯了,幾乎也沒有什麼成績。其實不只寫作,其他很多事也要學「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