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貿到底怎麼了
文/鳳梨
Photo from FlickrCC, under CC: BY 2.0, by billy1125
太陽花學運為什麼而爭執,現在有多人少記得呢?由於期間討論的議題非常多,許多人現在可能只記得是因為「服貿」而起。服貿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是台灣與中國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這看起來好事一件,那為什麼後來卻變得如此爭議?一切都是因為那驚天動地30秒嗎?我想不是,而是服貿背後對於自由貿易與經濟分配帶來的疑慮令人無法忽視。
自由貿易是許多人對於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印象,什麼是自由貿易,維基百科的解釋是:
國與國之間免關稅的貨物及服務流通,與貿易保護主義相反;自由貿易也是全球化的主體。
這也是許多企業認同服貿的關鍵因素:免關稅的貨物及服務流通。但自由貿易其實存在著一個盲點,就是它建立在政府不干涉、不保護的貿易流通。而這件事其實在全球幾乎沒有國家做到。大家都會有想要保護的產業,那怎麼自由貿易?談判,犧牲儀部分產業換取優勢產業的更大化。在台灣,服貿的第一個問題是:請問政府怎麼決定哪些產業犧牲,哪些產業需要保護呢?
第二個問題則是這10年許多國家遇上的財產分配不均。
任何社會,都會出現富有與貧窮,如何平衡兩邊的差距,讓較為窮苦的人也能維持應得的生活品質,是很多政府的重要課題。但在這十年全球化的影響下,這件事逐漸不是用一國之力可以去解決的。優勢國家用自由貿易的理由打開弱勢國的大門,進而影響弱勢國的經濟,讓原本的已經弱勢得貨幣及稅務政策就在全球化的旗幟下失去效果,而經濟鏈中具有優勢的單位則利用站在巨人肩膀之便獲得更佳的發展,結果就是世襲貧窮。
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困家庭造就的下一代的也是窮人之現象,也就是一種弱者恆弱現象的探討。日本社會上稱為「貧困惡循環」或「已開發國家陷阱」。
回到服貿。當台灣的經濟發展陷入了某種停滯,而社會對於貧富差距越生警覺時,大家對於自由貿易、扶持特定產業就更加的關注,加上近年台灣對於慢活的推崇,重視生活的品質,單純的經濟好處很難打動大家的心,這讓服貿的推動亟需政府花費更多心思,結果竟然是驚天動地30秒!尤其我們面對的是中國,這個台灣多數年輕人都不甚喜愛的國家,那麼抗爭的強度自然高的令政府目瞪口呆
現在太陽花學運結束了,但服貿依然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一個協定,《圖解服貿》從源頭開始,敘述著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大旗下,所謂的經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仔細的將條文拆解,讓大家知道中國與台灣到底分別開放與保護了什麼。如果當時多不勝數的懶人包讓你眼花撩亂,那本書很適合作為對於貿易的入門書,如果對於全球貿易與服貿有一定的了解,那你可以多多關注對等的國與國關係;如果你想更了解經濟分配的核心,注意著最富有的那1%,你將獲得一些解答。
重點是我們不能再把經濟學視為跟我們無關的莫名學科了,唯有理解,才能知道下一個十年,國家將會變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