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影莊殺人事件》:林斯諺解謎推理四則運算
文/鉄鼠
Photo from Wikipedia
掐指一算,差不多又該是繞回來介紹臺灣作品的時間了。今年八月,美國《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EQMM, 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刊載了林斯諺的短篇作品〈羽球場的亡靈〉(注意!不是貝○街的亡靈),可說是下半年本土推理的一大新聞。打鐵趁熱,本週的主角就決定是收錄原版〈羽球場的亡靈〉,林斯諺的短篇推理小說集《霧影莊殺人事件》。
《霧影莊殺人事件》共收錄四則短篇,分別是〈霧影莊殺人事件〉、〈羽球場的亡靈〉、〈向日葵輓歌〉與〈霧林村的慘劇〉,都是道地的本格推理,在其中擔任偵探角色的是哲學系助理教授林若平。於本書中,我們可見到林若平成為名偵探的軌跡,這也表示現實世界的物理時間在這個平行世界裡是適用的──他沒有凍齡,會跟著時間衰老,伴隨登場次數的累積,角色的生命史愈顯立體。
同名短篇〈霧影莊殺人事件〉為典型「暴風雨山莊」作品,通過推理測驗的林若平等人,受邀造訪知名推理作家江川的宅邸,怎料隔日發現宅邸主人陳屍於書房之內,更糟糕的是,狂風暴雨將這群人與外界完全隔離開來。在道路搶通之前,他們只能靠自己找出兇手。
指向真相的線索,是屍體手上握著的紙條,但這是江川真實的死前留言(dying message),還是兇手的故佈疑陣。眾「偵探」們開始展開各自的推理,但事情未見澄清,反而陷入更為深層的疑雲之中。就在此時,第二名死者出現了……
受限於篇幅,本作除林若平,其餘登場角色皆略嫌扁平,但在詭計鋪陳、情節轉折頗為可觀,對於事件結局的安排讓人激賞,值得一看的短篇暴風雨山莊例作。
〈羽球場的亡靈〉發生在〈霧影莊殺人事件〉的一年後,這回林若平搖身一變成了安樂椅神探,未出家門半步,不曾親臨現場,僅憑承辦警官張組長的描述,就解決一宗發生在太平洋師範學院體育館的離奇密室殺人事件。
是日,語教系三年級的江唯馨,被發現陳屍於羽球場,詭異的是,屍體讓羽球排成的三角形圍繞起來。根據前晚在體育館練習的羽球隊員的證詞,在晚間十點閉館,整棟建築成為密室之前,羽球場上並無任何異狀,地面上若有「異物」不可能沒人發現。
在此不可能的狀況下,有犯罪施行可能性的只有管理員許誌銘一人,而他與江唯馨之間的感情糾葛,更是加重了他的嫌疑。然而,在後者的屍體被發現後不久,他也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儘管身上帶有一紙遺書,但老練的張組長認為事有磎蹺,因此找上了林若平,希望這位智破霧影莊案件的名偵探,能夠再次找出事件背後的真相。
〈羽球場的亡靈〉對我而言,是《霧影莊殺人事件》四則短篇中最為精彩動人的一章。有著大膽不失縝密的詭計佈局,整個推理過程嚴謹且符合邏輯,公平性毋庸置疑,實屬解謎推理短篇的上乘。解答之後,那段只有讀者見到/聽到的偵探獨白,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在最後為故事增添了深沈的韻味,而不單單僅是遊戲之作。
太平洋師範學院彷彿招惹了死神,羽球場事件剛落幕沒多久,校園內又再添一縷亡魂。社教系三年級吳穎淳,被發現陳屍在通識大樓的某間空教室,致命傷是從背部刺入與地面平行的一刀。嫌疑者眾,但真正的兇手只有一名!
〈向日葵輓歌〉是則很福爾摩斯味的短篇,犯罪現場的物理軌跡,是抵達真相的主要依據。謎題平實而不浮誇,同樣給予讀者與偵探林若平公平競爭的機會。線索之間環環相扣,過程扎實而不囉唆,是表現傑出的短篇推理小品。終末的感性轉折,再次為冷冰冰的機械式推理注入了溫暖的人性,儘管在這則故事是如此地哀傷,如此地不勝唏噓。
推理小說裡的偵探總是很忙碌,特別是在成名之後,案子總會自動地靠過來。有別於前三則,以林若平第一人視點配合作者的全稱視角講述故事,在〈霧林村的慘劇〉一篇,則是從嫌疑犯折原的角度開展敘事,而我們的哲學偵探只是剛好在這個時間點造訪霧林村的一名過客,不過,最後解決事件的人當然還是他。
返鄉的折原為了青梅竹馬的愛人綾羽,憤怒地找上了羅韋,在後者家中他狠狠給了對方一拳。然而,隔天一早,羅韋被發現倒臥在廚房內一動也不動,顯然氣絕已久。死因是腦挫傷,可能源於頭部遭受鈍器重擊。除了羅家年邁的老母,被人目擊在死亡時間前不久進入命案現場,且坦承與死者發生肢體衝突的折原,很自然地成為警方鎖定的頭號嫌疑者。
如果我們相信折原的敘述,除了臉上的那一拳,再無其他攻擊行為,那麼究竟是誰殺害了羅韋?死亡時間的推定與折原被目擊的時間點,是本篇謎團的關鍵所在。林若平會如何從現場遺留下來的物理痕跡,推導出最後的解答呢?
本作突出之處在於結局的意外性,單就這點可說是四則之最,但如同前面收錄的三則,作者同樣給予讀者充分的線索,沒有為了意外性而犧牲公平性,差別只在於讀者可能要稍微跳脫傳統解謎推理的理性框架,給予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一些空間,找到那乍看之下不可能的可能。
大抵上,《霧影莊殺人事件》在解謎部份的表現相當優秀,是極佳的本格推理短篇演示,結合眾多經典推理小說元素,當中亦不乏創意獨具的詭計設定──〈網球場的亡靈〉最具代表性。不過,它也並非全無缺點。除了前述角色扁平的問題外,在地性的闕漏恐怕是最大的遺憾。四則短篇原則上都可能發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處,即使是明示以花蓮為藍本的第二、第三則亦復如此,如能增添點在地聲腔,強化地方特色,不僅在詭計,同時在故事架構上跳脫譯寫歐美古典推理的影子,提昇整體鑑別度會更好。
整體而言,讀完林斯諺《霧影莊殺人事件》,見到其它已出版的作品所顯露的一些創作構思,讓人頗為期待林若平探案系列在未來的發展,特別是他在訪談中所提到將「哲學推理」類型化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