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翻譯:全台灣最容易被誤會的專業
本月講了好幾場「現代譯場:如何使壞翻譯在台灣消失」的講座,課中有個重點是不斷強調,發譯不要因為主題很專門,就認為只有專家能翻譯。但不幸常常在課後的問答時間就有人問,他有一本圍棋書,是不是該找圍棋專家翻譯,因為一本圍棋書,圍棋術語至少在二、三百個以上……。(所以演講有啥用呢?演講有啥用呢?演講有啥用呢?)
有人就是死腦筋,一看相對論就找物理系,一看演化論就找生物系……但專家的專長是知識,而你找專家做的事情卻是翻譯啊。
我從未見過沒有翻譯經驗的人能夠第一次翻譯就勝任。從機率來說,在職業譯者中找到對圍棋有點認識、能處理圍棋術語的人,成功率遠遠超過在圍棋專家中找到能翻譯的人。
可惜直覺害人,等到編輯吃過苦頭,看著專家的稿子發愁,生米都已經煮成熟飯了。
知識是可以苦讀求學而來,翻譯卻不是苦讀能成功。翻譯要苦讀(語文程度),還要苦練,翻譯不只要程度,要技巧,還要耐得住寂寞,每天八小時不間斷折磨自己。翻譯的日子絕不是人過的日子,沒做過翻譯的人不可能做好翻譯。
如果發譯的編輯自己就看輕翻譯這件事的難度,以為學問好就可以勝任,那不就正是種下壞翻譯必然相伴而生的種子嗎?你以為找知識專家是謹慎從事,可惜這卻是只知道表面的謹慎,而不知道真正的謹慎。
真正的謹慎需要從整體的配套方法講求。對我而言,我的工作方法就是尋找專家,協助譯者和專家組成微型的「現代譯場」,一般譯者不懂的專業內容和術語可以請問專家。用流程和機制確保譯者願意挖掘所有自己的疑難,由知識的專家負責解疑。
這才是真正譯場的精神,各種專家貢獻他的專長所在,而用不同專家結合成遠遠超過任何單一個人所能具備的知識和翻譯能力。
專家不懂翻譯,這是不足為奇的,因為他們的學術訓練本來就不包括這件事。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卻都這麼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是知識專家就一定會翻譯?
台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翻譯書出紕漏?結果最讓人仰天長歎的結構性原因大概是這個:
因為太多人以為只要有一本字典(還是英漢字典),就可以做翻譯。
他從來不知道翻譯是需要鍛鍊的工作;鍛鍊不只是練技巧,鍛鍊還包括練毅力。一本十萬字的書稿,沒有絕佳的紀律自我約束,不可能完稿。
翻譯恐怕是全台灣最容易被誤會的專業了。
有人說也可以先讓專家譯出來知識正確的初稿,再請中文好的人修潤。會提出這種意見的人基本上都沒有吃過改稿的苦頭。沒有翻譯經驗的人譯出來的稿子,基本上只能用無法卒睹形容。當你連文章的意義都無從把握的時候,修文改稿根本是無從談起的。
彌補譯者的知識不足容易,要彌補專家譯出來的中文,大部分人寧可去撞牆。
活動通知:如果你的工作是跟翻譯打交道,本周五下午一點,我在淡江大學還有一場「如何使壞翻譯在台灣消失」講座,歡迎報名參加。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omiri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