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達人帶你《前進甜點之都》 擺脫假天然迷思

photo from Flickr by Adam Wyles

文/鄭畬軒

經過工業食物毒害多年的消費者終於在’09年代後期開始覺醒,促成市面產品出現一陣「健康」、「天然」風潮,這股風潮一路演變,至今以「有機」、「綠色環保」、「公平貿易」等形式繼續存在,但這些產品真的如它們廣告中所行銷宣傳的這麼美好、健康,並對環境友善嗎?

70年代後期,美國某零食公司因為政府對於食用油添加量管制日益嚴格,緊急因應推出美國市場上第一個主打「少油」的產品。他們確實降低產品中的用油量,卻添加了更多玉米糖漿,因為他們經過多年市場經驗得出結論,當產品越甜,越會刺激大腦產生食欲,進而促進消費。當時消費者以為買了少油產品賺到了健康,但他們其實大量超出攝取對健康爭議極大的玉米糖漿,也逐漸將自己推入偏差的飲食成癮危機中。

這就是商人沒有在包裝上告訴你的事,他們會將最吸引人的詞彙用顯眼紅黃色爆炸圖像框出來,用障眼法說服你這個產品極為天然,對身體健康有益無害。多數消費者面對這種話術毫無抵抗力,甚至會進行一連串不理性的聯想,例如「天然有機」、「少油少糖」、「低熱量」就等於健康。

試問,用有機馬鈴薯、有機油炸成的洋芋片食用過多會有什麼後果?答案是跟普通洋芋片一模一樣,會造成肥胖與心血管疾病;如果某食物標榜少油,為了彌補口感損失,卻添加更多糖,消費者會不會因為覺得少油而食用更多?稍加剖析後,你會發現許多食品用詞都有更深層、黑暗的意涵。

台灣最常見的「天然」誤解大概是油品。多數消費者並未正確了解動物油與植物油的本質,一味畏懼前者,讚捧後者。

台灣民眾有段時期飽受心血管疾病所苦,當時把原因歸咎於動物性油脂。於是,大家開始認為動物性油脂,豬雞鴨鵝油,是不好的油脂,植物油才是好油。事實上,植物油不等於健康保證。它雖然多屬不飽和脂肪,對心血管負擔較小,但耐熱性較低。若調理方法失當,很容易造成油品劣變產生致癌物質。

※ 本文摘錄自《前進甜點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