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出版偵查課】註釋:太多人誤會的編輯體例

民國初年的學術文章,並不作興隨頁註或書末註,以王國維著名的甲骨學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為例,文章第一段就這麼寫:

甲寅歲莫,上虞羅叔言參事(按即羅振玉)撰《殷墟書契考釋》,始於卜辭中發現王亥之名。嗣余讀《山海經》、《竹書紀年》,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並與《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辭.天問》之該、《呂氏春秋》之王冰、《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之振、《漢書.古今人表》之垓,實系一人。

引論文,就直接把作者和篇名寫上,引古書,就直接寫書名和章名,從來不需要像現代人這麼囉嗦,要註明版本、年度、出版時地、作者,還要講清楚頁數。

註釋:太多人誤會的編輯體例

我大學時代的史學方法課上,關於註釋的做法是這麼說的:

引書,不注出處,是原則。(見杜維運《史學方法論》)

不注出處的理由,是因為做中國史那些史記、漢書都是人所共知,且絕大部分立論也出自其中,要注的話,注不勝注,若無特殊情形,「自以不注為宜」。但若是引用研究論文,及一般人所不注意的材料,「便要清清楚楚地注出處了」。

不過現代學術當然不可能像研究中國史,材料都是大家必讀的經典,引用只要講書名就好,所以現代論文的趨勢毫無例外地往詳盡、細密的方向走,一本書的引用文獻可能高達上百頁,幾乎到了無一字無來歷的地步。

這當然太矯枉過正,無一字無來歷,和文章有見識、有創見,可不是相同的事。此外註釋太多,還會引來新的問題,那就是對正文閱讀的干擾。這是我在美國近年來的書籍排版上注意到的一個趨勢。

隨頁註的消失

現代美國書的內頁排版有一個特別的趨勢很少人察覺,那就是隨頁註的消失。不是不再加註,而是不把註釋放在當頁做成腳註(Footnote),只統一放在書後做成書末註(End-note)。
照過去的理論,把註釋做成書末註是非常妨礙閱讀的做法,因為讀者要從當頁,翻查到書末,找半天,看完註釋,再回到正文。破壞了閱讀的順暢。

但把註釋放在當頁,就不會破壞閱讀嗎?除了省去翻找的工夫,事實上隨頁註仍然會干擾閱讀,因為你要從正文中斷,移神去讀註解,再切回正文繼續。每一次切換焦點,大腦就要從重新進入脈絡,閱讀文氣一樣會被打斷。

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嗎?哪個註釋不會打斷閱讀?這個探討挺無聊的不是?

不。這個探討極有意義,而且美國編輯就是發現了註釋對閱讀的干擾,於是他們處心積慮發展出不會打斷正文閱讀的註解安排。請看底下的例子。這是《從黎明到衰頹》英文原版的第 XViii 頁(我也不會算這叫做第幾頁)。

這一頁裡面有兩個註解符號,但你就算努力找也很難發現。哈潑出版社的編輯花了極大的心力確保註釋存在,你可以按圖索驥,但如果你專注在正文,你又可以一氣呵成,不會被註釋打斷,因為你根本不會注意到哪裡有註釋。

線上有這本書的 PDF 版,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去翻一下第 XViii 頁,看看能不能發現這一頁的兩個註釋符號。(本書有近千個註釋,這一頁只是舉例,不是只有這頁才有註釋。)

無形的註釋

甚至還有融註釋於無形的做法。名作家葛拉威爾的《引爆趨勢》英文版 The Tipping Point 就是個有趣的例子。譬如在原書的第九十三頁,利投布朗出版社的編輯做了一個決定,在頁面上,完,全,不,放,任何註釋符號。

所以看正文,你不會意識到這本書有註釋,但看到書末,你才會發現這本書其實有好幾十個註釋,如圖的第九十三頁裡面其實有兩個註釋。在書末註的地方,編輯用頁碼加關鍵字來指定註釋出處。

註釋:太多人誤會的編輯體例

註釋並不是像舊傳統以為的越多越好,越明顯越好,註釋是對正文的補充或資料出處的參照,這通常只對進一步研究有用處,而對一般閱讀無益。
 
美國的店銷書編輯不得已,只好在進階研究者與普通讀者之間,努力尋找兩全的解決辦法。我們到現在的觀念還停在「隨頁註最花功夫,隨頁註最好」的層次上,距離美國同行真是非常遙遠。

學術編輯也注意到這些情況

學術領域其實也有相同的覺察,例如由美國心理學會發展、著名的 APA 論文格式,這種格式在正文上顯示最少的引用來源訊息(通常像這樣:Chen, 2006),而在書末詳列完整的徵引文獻出處。APA 的格式影響範圍幾乎含括所有文理學術領域,遠遠不只是美國心理協會刊物自己的編輯體例而已。

那麼科學家有沒有證據來支持這樣的編輯體例呢?

華裔學者朱爾萍做過一個巧妙的實驗。她利用 HTML 文件的超連結跟紙本書的註釋有相同閱讀模式的特色(都需要岔開正文去讀),在一篇經典論文裡,她發現超連結對文字閱讀產生的認知負荷。她使用同一篇文章,做出內含不同超連結數量的不同版本,給受試者閱讀。她發現超連結數量越多,對文章的理解也越差(閱讀測驗分數越低)。

她用認知負荷過載來解釋這個現象,當連結增加,使得讀者用來理解文本的注意力和大腦用於認知的資源減少。

所以傳統上喜歡放上大量超連結的文章,表面上字字有據,效益上卻是降低讀者的閱讀理解。 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普遍厭惡長文強迫分頁的網站設計。因為那會加重我們的認知負荷,對閱讀不利。

延伸閱讀:關於朱爾萍的實驗,請見這裡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ichard Elzey

octw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歡迎在臉書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