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論語》開始的中文國學之旅:《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
文/何飛鵬
初中的時候,我念的士林初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校長邵夢蘭,她在正常的課業之外,每週另外開了兩個小時的國學課程,把同一學年的幾個班級,集合在大禮堂,由她來統一授課,教的是《論語》,還要考試,還要求背誦,初中三年,幾乎教完了全本的《論語》。
我很享受這個課程,因此上完課,我幾乎背會了全本的《論語》,而這樣的訓練也影響了我一輩子,因為不只是背誦,我也幾乎接受了《論語》中所講述的所有道理,雖未必能全然身體力行,但至少是「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也因為這樣的陶冶,影響了我對中國古文的興趣,我喜歡上國文課,對課本上所教的國學經典,儘量做到能背誦,就算不能背誦,對其中的經典語句,我也牢記在心,成為一生中不時引用的名句。
延續著這樣的習慣,我涉獵了唐詩、宋詞、元曲,對諸子百家、老莊、孟子、荀子,也略知一二;我尤其喜愛《詩經》及《楚辭》,在這些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中,我找到了無窮的樂趣。
每日臨睡前及清晨早起,隨機翻閱任一本典籍,或讀一段、一章、一篇,讀到哪裡算哪裡,沒有目標,沒有壓力,可是經常在其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十年前,當我出版了第一本書——《自慢》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只要一個人擁有自慢的本事,一生就可以無憂無慮,自在瀟灑。這時我正好重讀宋詞,讀到蘇東坡的〈定風波〉,其中最後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我眼睛一亮,心領神會,這不就是我自慢的人生境界嗎?
因此我將詞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改為「一心自慢任平生」,再接下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成了我對自慢人生的最佳註解。
在我讀《楚辭.漁父》時,最後幾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當時我正為外在環境的劇變而感到困擾,這幾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清水濯纓,濁水濯足,不正是要適應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因應方式嗎?人不應該只求自己熟悉的環境,而要適當的妥協。
這兩個例子,都是我從中國的國學中得到的人生體悟,對照古文佳句,改變自己的做人處事態度,這可是雙重的收穫。
當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我更刻意的去比對兩者的關係:從古文中去啟發人生智慧;也從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中,去驗證國學經典中已存在的名言佳句。發覺這種互相輝映,彼此佐證的情況,真是不勝枚舉。
我把這些感受,寫成一篇篇的文章,然後再彙集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出版的這一本《人生國學讀本》。結合人生與國學,互為因果,相互啟發見證,這在當今出版市場上,應是有創意的結合。
本書的第一部,就是近卅篇這種跨人生與國學的文章,又分成三章:曰人生境界、曰為人之道、曰做事方法。通常會先引用原典,加以註解,再述說我自己的領悟與感受,或許有些感受,雖非原典的原意,也要請讀者原諒我的想像力。
這些文章的原典從《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到《左傳》、《世說新語》、蘇軾的詞及其他個別散文,我並沒有仔細過濾中國國學經典的企圖,完全都是在隨心隨性的閱讀中,油然而生的感受。
本書的第二部,秉持著第一部讀國學、學國學的特色,我把過去這一段時間中,最常閱讀的國學經典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單元是《詩經》。讀《詩經》是因為讀《論語》時,孔夫子三不五時就來一段「詩云」,其文字簡練,含意深遠,這引起了我讀《詩經》原典的興趣,而在詩三百中,我挑選了一些我感受最深的篇章,與讀者分享。
另外三個單元是「詩」、「詞」、「曲」,這三種是讀中國文學中一定會提及的三種文體,分別盛行在唐、宋、元朝,三種文體各有其特色,也各自出了許多創作名家。在我讀這三種文體時,我通常只挑我有興趣的作品接觸。嚴格來說,我讀的十分偏狹,凡是引不起我興趣的一概略過。
在三個單元中,我或以作者、或以主題為寫作重點,而每一篇通常會觸及許多作品,讓讀者能一次性接觸比較多的同類作品。
最後一個單元是歷代散文,這是歷史最長、跨度最廣的文體,在挑選時,我頗感困難,取決不下。最後我仍然是以我喜歡、有感覺為選擇標準。挑選的文章中,都是魏晉以前的作品,而唐朝以後的文章,由於在各級學校的國文課本中選錄的已極多,故不再選用。
這是一本我個人色彩極濃的書,雖然介紹了許多文學經典,但都與我有關,願所有喜歡讀國學及中國古文的人可以互相探討。
本文為《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的作者序。
12/24前,《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預購優惠168元,再享《自慢1》~《自慢6》任選一本免費!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ack Zal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