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bossfight

遠距工作,讓時間延伸,創意得以流動

文/福萊德、漢森

老實說吧,沒有人喜歡通勤這檔事。鬧鐘得調早一點,回家時間晚了許多。你損失的不只是時間和耐性,可能連好好吃東西的食慾都沒了,只能屈就便利商店裡的食物和免洗餐具。你可能不再上健身房,錯過哄小孩上床的時間,累得沒力氣和另一半好好講話……,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甚至連週末也不得不花時間在路上,生活變得支離破碎。高速公路塞車害你無心一鼓作氣完成的那些瑣事,都在星期天累積成一長串討厭的待辦清單。等你倒完垃圾、拿回送洗衣物、跑了一趟五金行、付完帳單後,週末早已過了一大半。

至於通勤這件事本身呢?開再好的車也沒辦法讓塞車變成美好的經驗,擠出火車廂和巴士後,還想神清氣爽就免了吧。你只是吸進汽車廢氣和陌生人的體臭,呼出自己的健康及清醒的神智。

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不可或缺的通勤,研究人員分析的結論是:長途通勤會讓人變胖、壓力倍增、痛苦不堪。即使短時間通勤也有損你的幸福快樂。

研究指出,通勤會增加肥胖、失眠、壓力、頸背痠痛、高血壓以及其他壓力致病的風險,比方說心臟病發與憂鬱症,甚至有導致離婚的可能。

姑且讓我們假裝沒看見通勤不利身體健康的諸多證據,就當通勤不會造成環保問題好了。那咱們來算一算,假設你每天早上在交通尖峰時段花上三十分鐘開車,另外花十五分鐘取車,走進辦公室。一天來回就得花上一個半小時,每週七個半小時,去掉假日與休假的話,每年約莫三百至四百小時──一正好是我們開發 Basecamp 專案管理服務所花費的時間,那可是我們最受歡迎的產品。

你好好想想,每年多出四百小時可以拿來做什麼事情。通勤不僅對你本身和你的人際關係有害,更帶來環境污染,也不利於做生意。事實上,並不一定非得這樣不可。

傻瓜,問題出在技術!

遠距工作假使真有那麼好,為什麼進步的公司之前沒有選擇嘗試,並堅持下去?答案很簡單:他們辦不到。當時技術還沒到位。仰賴傳真機與快遞服務就想跟身處不同城市的人協同合作,我只能祝你好運,更別說那些遠在天邊的合作對象了。

不知不覺中,科技發展如今已超乎想像,使得遠距工作變得可行。尤其是當網際網路發明之後,人們可使用 WebEx 分享畫面,利用 Basecamp 協調待辦事項,運用即時通訊軟體聊天,用 Dropbox 下載最新版本的檔案──這些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都在近十五年內出現,之後也陸續會有更多適合遠距工作的技術發明。

只是,老一輩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朝九晚五待在城市高樓大廈裡的辦公隔間,才能做好工作。難怪大部分在這種模式下受僱的人,從沒考慮過別種工作方式,或其他可能性。其實,真的有別的選項。

未來是屬於懂得掌握的人。你覺得現在那些從小上臉書傳簡訊的年輕人,會懷念以往每週一早上全員集合的週會嗎?哈!

科技(甚至是遠距工作)最棒的一點,就是一切操之在你。這一點都不困難,又不是要你建造火箭,學習相關工具花費的時間也沒那麼久。不過要戒斷舊習慣重新上軌道,則需要意志力。你辦得到嗎?

逃離朝九晚五

企業要改採分散人力模式,就得將合作模式從同步時間轉變為非同步時間。我們不僅沒必要在固定地點一起工作,甚至不需要在同一時段一起工作。

遠距工作最初就是因為要跟身處不同時區的人合作,才應運而生的,但就算對住在同一個城市的人也受用匪淺。一旦你在規劃工作技巧與期望目標時,將身在哥本哈根、時區比你早七小時的同事設想進去,那麼位於芝加哥的同事從上午十一點工作到下午七點,或是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都無所謂──一因為結果都是一樣的。

彈性上班最棒的一點,便是適用每個人。不論是喜歡早起的人、夜貓子,或中午得接小孩的父母,都能受惠。在 37signals 公司,我們盡量維持每週工作四十小時的制度,但員工怎樣分配工作時間,一點都不重要。

依照遠距工作原則高效率運作的公司,甚至不需要固定的時間表。這一點對創意工作者來說尤其重要。假如你不能進入好的工作狀態,繼續待在辦公室也於事無補。不需要與其他人碰面討論時,最好的策略便是休息一下,等腦筋全速運轉時再回來工作。

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的影片製作與行銷公司 IT Collective(部分員工位於紐約及雪梨),其剪接團隊在製作新影片時,偶爾會轉換成夜間活動模式──這就是他們達到最佳工作成效的方法。編輯第二天早上會和其他團隊成員溝通前一晚的工作進展,彼此重疊的工作時間剛好足夠交接進度,並確認當天晚上的工作方向。只要時間安排得宜,誰管他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

當然,並非所有工作都能在沒有時程限制下完成。37signals 公司會在一般美國人上班時間提供客戶支援服務,因此客戶支援團隊必須在某個時段內隨時待命。即使有這些限制,只要整個團隊能兼顧所有時段,彈性上班依然是可行的。

掙脫朝九晚五的心態吧。或許你需要一點時間和練習,才能掌握與團隊成員非同步工作的訣竅,可是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明白,重要的是工作成果,而非準時打卡。

本文摘錄自《遠距工作,go !:雲端時代,企業與個人的美好生活主張》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