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竟是深藏不露?看《人生國學讀本》汲取前人智慧

文/何飛鵬

《莊子.達生》

紀渻子為王養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人生是一場場永無休止的競賽,有時候會有面對面的對手,有時候會和許多人一起競賽,而奪冠者只能有一人,除了能力與實力,會左右競賽結果以外,臨場的經驗與態度,也是競賽勝負的關鍵,而什麼樣的態度,才能致勝呢?《莊子.達生》有關鬥雞的形容,形神內斂,呆若木雞,提供了極佳的思考。

紀渻子替周宣王養雞。周宣王十天就問:「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回:「不行,雞還驕昂而恃氣。」十天又問,紀渻子回說:「不行,聽到聲音、見到影像就起回應。」再過十天又問,紀渻子回說:「還不行,牠的眼中還有怒氣,盛氣十足。」又十天問,紀渻子回說:「差不多了,別的雞雖然鳴叫,牠已不為所動,看起來就像隻木雞,鬥雞的能力已經完備。其他的雞見了都不敢應戰,反而都逃跑了。」

這是莊子談人的精神修養,藉由鬥雞的訓練,表示一隻善鬥的雞,一定要訓練到內外專一,形神內斂,遇對手如不見,就像一隻木雞一般,就不鬥自勝了。

在各種對手中,我最害怕遇到外表看似平凡老實的人,這種人容易讓人放鬆、降低戒心,可是交手後,發覺他們竟然是老謀深算,精明不外露,讓對手早就居於下風,只能苦戰力求翻盤。

而面無表情、喜怒不形於色的對手,更為可怕,因為從外表及行為上,完全推測不出他們真正的目的何在,也不易探知他們的實力如何、談判的底線又如何,即使我們使出各種挑逗式的行為,他們可能也不為所動。這會讓對手不知所措,只能見招拆招,臨機應變。

這兩種人都合乎莊子「呆若木雞」的特質。前者用單純老實的外表,這可能是多年修練而得,才能收斂起精明的鋒芒,偽裝出樸實的行為,或者他們早已將老實內化為一體,根本就無須偽裝。

而面無表情,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更是標準的木雞。對外在的情境變化、對手的行為,完全視而不見,凝神聚精,等待關鍵性奮力一搏,精準回擊,這是更可怕的對手。

「呆若木雞」也是我個人追逐的修養,不要好鬥,不要見競賽就興奮、見對手就張牙舞爪,在賽前要抑制自己的興奮之情,冷靜自己的情緒,更不要有言語的交鋒與挑釁。過度的情緒反應,只會讓自己陷入激動,無法冷靜以對,這需要極深刻的自我約束,專心致志才能達到。

Photo from Flickr by Barbara Friedman

※ 本文摘錄自《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