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The Verge直擊Kindle誕生地Lab126 解密亞馬遜閱讀大未來

編譯/陳慧敏

亞馬遜(Amazon.com)從2007年推出Kindle閱讀器已有七年,改變了閱讀風景,與出版產業新樣貌。亞馬遜研發方向對於閱讀未來有關鍵性的影響,科技新聞網站 the verge 特別探訪亞馬遜研發 Kindle 閱讀器的 Lab126,並專訪亞馬遜多位高層主管,試圖描繪亞馬遜對閱讀的未來想像。

解密Lab126

科技新聞網站 the Verge 專訪Lab126總裁賽爾(Gregg Zehr),曾任Palm硬體開發部門副總裁的他,在 Lab126 成立之初就加入團隊,他說:「我們要做第一個電子閱讀器,沒人知道怎麼做,我們必須盡其所能地發揮創意。」

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在2004年下令打造世界上最好的閱讀器,根據作家史東(Brad Stone)的《什麼都能賣!》(The Everything Store)書中描述,他下令:「目標是讓所有賣實體書的人都失業。」於是,花了三年,代號為Fiona的第一代 Kindle 問市,五個半小時內銷售一空!

亞馬遜迄今未曾公開 Kindle 的銷售數據。報導指出,分析師相信,Kindle 銷售已超過8,000萬台,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則預估,Kindle 在2014年衍生的營收約50億美元,但對此亞馬遜拒絕評論。同時,Kindle讓數位閱讀成為主流,在2013年,已有28%的美國人讀過電子書。

Lab126 怎麼摸索 Kindle 的研發方向?Lab126 工業設計董事葛林(Chris Green)介紹,亞馬遜花比其他公司更多時間觀察閱讀行為,Lab126 裡面設了閱讀室,佈置舒適座椅,用監視器來觀察實際的閱讀行為。比如,透過觀察發現人們捧書閱讀,每兩分鐘會換手,有八成是往下翻頁,因此,Kindle Voyage 左右兩側都設翻書鍵,而往後翻頁的按鍵較大。

亞馬遜的硬體目標是打造易上手的硬體裝置,功能獨到且價格最低。這個硬體裝置不需要像時尚配件,因為那只會增加成本。但是,亞馬遜很重視閱讀軟體,致力要消除讓讀者閱讀障礙。比如,它設計X-Ray功能,可秀出人物、場景和專有名詞的背景資訊,幫助讀者閱讀;又比如,亞馬遜去年併購書評網站Goodreads,讀者可輕易上線討論正在讀的書,或推薦給好友。

葛林形容,所有點子都在研發會議討論,每個人寫下六頁以內的描述,提供具體的想像,會議剛開始很靜默,大家都在閱讀手上材料,等開始討論,就吵翻天,「這可不是Kumbayah(夏令營唱的童軍歌),我們對彼此咆哮大叫。」

不能用眼睛看 那就讀給你聽

亞馬遜希望讓閱讀無所不在,人們放下Kindle、眼睛沒法盯著螢幕的時刻就輪到有聲書上場。亞馬遜於2008年併購有聲書服務 Audible ,該公司創辦人凱茲(Don Katz)介紹,Audible 擁有六間錄音間,製作人和配音員可以一週工作七天、每天16小時,目前已擁有18萬本有聲書。

同時,Kindle app也提供電子書轉成有聲書的軟體服務,有超過5.5萬本書可用此軟體「聽讀」。此外,近期推出 Echo 則是可播放音樂、告知天氣時間等功能的揚聲器,未來這揚聲器能否朗讀書籍?亞馬遜裝置資深副總裁林普(Dave Limp)拒絕臆測,但the Verge記者認為,Echo不可避免會成為亞馬遜推動閱讀無所不在的一個節點(node)。

雖然圖書銷售僅占整體營收不到10%,但圖書卻是亞馬遜心目中最核心的產品。Kindle內容資深副總裁格蘭迪內蒂(Russ Grandinetti)說,「書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出發點,而不只是我們想做的生意而已,是消費者對我們的認識。」實際上,亞馬遜已是出版產業霸主,壟斷美國四成新書市場,以及三分之二的電子書市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Kolin Toney

資料來源:

  1. The Everything Book: reading in the age of Amazon

延伸閱讀:

  1. 《什麼都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