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花錢反而更能累積財富:花錢換快樂的五大心法
文/伊莉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麥克.諾頓(Michael Norton)
每一家大書店都有理財書區,擺滿教人賺錢的書。本書不教你累積財富,而是改變觀點,把重點放在怎麼花錢,打破追求財富就能找到快樂的執迷。最新研究出人意料地顯示,更有錢與更快樂常常不能劃上等號。根據全美抽樣調查結果,大家都以為,年薪從兩萬五千美元跳到五萬五千美元,生活幸福感會加倍,也就是說,金錢加倍,快樂加倍。但根據資料顯示,跟年薪兩萬五千美元的人相比,年薪五萬五千美元的幸福感只多了九%。走到世界各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歡笑與喜樂,個人所得的影響力小得驚人。在美國,年薪一旦達到七萬五千美元左右,即使再賺更多錢,對日常的快樂感絲毫沒有影響。
雖然金錢能夠買到各式各樣的美好事物,小至美食,大至治安良好的住宅地段,但取得財富必須付出代價。光是想像中的財富就能讓我們違背快樂應有的舉止,例如善待他人。一項研究裡,有一組學生拿到一大疊大富翁遊戲的紙鈔,並花幾分鐘想像未來的富裕生活;另一組學生沒有拿到遊戲紙鈔,思考的是明天的規畫。實驗中途,有名研究助理故意在他們面前跌了一跤,鉛筆灑得滿地都是。想像富人生活的那一組學生,上前幫忙收拾鉛筆的人數,少於另一組。另一項研究則是讓受測者觀看金錢的照片,受測者只看一張照片,就變得偏好獨處,寧可上個人烹飪課,也不想跟朋友聚餐。前述夢想中大樂透的人為何選擇與世隔絕,可從這項研究一窺端倪。光是腦海中冒出財富的念頭,就足以讓人想跟其他人疏遠,降低快樂指數。
儘管我們讀遍相關文獻,自己也做過實驗,但遇到加薪機會,我們也不曾拒絕。我們在此不是建議各位不要賺更多錢,而是要教大家善用現有金錢,為快樂加碼。同時,了解快樂這門學問,對於為他人製造快樂的行業也很受用。我們會教各位如何打造員工體驗與客戶體驗,營造最高的快樂感與幸福感。無論你是按摩師、旅行社專員,還是執行長,我們會教你如何讓員工與客戶的快樂感衝到最高點,讓你投資在員工身上的每一分錢都最值得,讓客戶的每一分錢都花得最快樂。
五大心法,教你花錢買快樂
本書會分章介紹花錢買快樂的五大心法,說明花錢怎麼樣、為什麼、什麼時候買得到快樂,以便大家在生活及工作中運用。
心法一:花錢買體驗
多半美國人的美國夢裡,一定少不了有個屬於自己的家。但根據最近的快樂研究表示,擁有房子的感覺並不如夢想中美好。購買物質(例如美輪美奐的住家、高檔鋼筆)的快樂指數,竟然低於購買體驗(例如旅行、音樂會、與人共享大餐)。不管你是花兩美元還是二十萬美元,買體驗比買物品更能避免事後後悔。不是所有體驗都有相等的價值,我們會介紹最能製造快樂的體驗,有的大,有的小。很多人可能沒想到,看似有點痛苦的體驗,甚至可以讓快樂更長久。書中會介紹一個名叫威爾.迪恩的創業家,看他如何善用體驗的力量,讓顧客心甘情願掏腰包,在一個接一個泥坑裡匍匐前進。
心法二:樂在難得
倫敦很多在地人從沒踏進大笨鐘一步。這是為什麼?美好事物如果唾手可得,人反而不太珍惜。故意設下限制,讓最喜愛的事物無法隨意取得,或許有助於我們「歸零」,重新賦予我們感受快樂的能力。我們不是主張完全禁絕,例如完全不喝咖啡,我們只是指出,讓喜歡的事物變成偶一為之的享受,會更有價值。我們會教各位如何在重大支出及日常消費上運用這條心法,也會介紹幾家創意十足的企業,看它們如何把租車、衛生紙變成難得的樂事。同時,我們也會提出最新研究,說明開豪華轎車的快樂程度並不比開國民車高,而廣告可以增添看電視的樂趣。
心法三:花錢買時間
不管是刷馬桶或清水溝,花錢外包苦差事,能改變我們的時間分配方式,有更多時間追求嗜好。但有錢人就算時間多了,也未必比較快樂,也就是說,他們不懂得如何花錢買快樂時光。我們會教各位在消費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買這個東西會如何改變我花時間的方式?一旦著眼於時間,而不是金錢,你我都能化身快樂專家,懂得選擇能提升幸福感的活動。這條心法套用於企業,意味著應該以宏觀角度看待員工薪酬,不只給薪水,也可以給予時間上的報酬。本章會舉英特爾、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家得寶(Home Depot)等例子,看它們如何打造創意滿分的策略,讓員工再忙也能感受到時間充裕感(time affluence)。時間不受擠壓,更能提升對工作、對生活的滿意度。
心法四:先付款,後享受
進入 iPad 時代,產品隨買隨到,大家的錢包不放錢,塞的是信用卡。在數位科技與信用卡的推波助瀾之下,我們養成了「先享受,後付款」的消費心態,影響力不可謂不大,但如果反向操作,「先付款,後享受」,快樂感就能加分,甚至可以花更少錢買到更多快樂。享受時點延後,等待的過程會愈期待愈興奮,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度假的快樂感通常在啟程前的那段時間最高。我們會說明企業如何精心安排假想的「等候室」,把不耐煩的客戶照顧得服服貼貼,更添滿意度時,先付錢,尤其容易突顯延遲消費的優點。不管是買化妝品、點杯雞尾酒,如果先付款,等到享用時會有種免費的錯覺,因此格外痛快。更讚的是,先付錢時會心痛,所以比較不容易亂花錢,有助於減輕債務,反而是提升快樂感的最佳坦途。
心法五:樂善好施
二○一○年三月某一天,愛荷華州卡特湖市的一家小餐館裡,兩個戴著眼鏡的白人男性坐在角落座位,這兩人一個是比爾.蓋茲,一個是華倫.巴菲特。兩個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有個想法,希望號召美國的億萬富翁慷慨解囊,將大部分身家財富捐給慈善機構。巴菲特自己便決定捐出九九%的財富,還說:「做出這個決定,我再快樂不過了。」坊間詳細解析巴菲特投資心法的書籍不下數十本,但本章強調,他用錢造福他人的善行,值得你我效法。最新研究顯示,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快樂程度更勝花在自己身上。這項心法放諸四海皆準,可能是加拿大的大學生買一條圍巾送給媽媽,也可能是烏干達的一名婦女為朋友買瘧疾藥。施予的好處在兩歲之前的孩子身上就能看得到,甚至從唾液也能測知。願意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會覺得自己更健康、更富有,甚至還能幫人贏得躲避球比賽。本章會介紹百事可樂、谷歌、DonorsChoose.org 等營利企業和非營利機構,看它們如何鼓勵捐贈者、客戶、員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樂。
開心手術室
本書旨在教大家融會貫通五大心法。掏五美元買東西通常不是問題,但下次請先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花錢買快樂嗎?花這筆錢可以帶給我最大的快樂感嗎?
一講到理財投資,大多數人都知道不能光靠直覺,也因此才會有理財專員這一行的存在;但說到花錢買快樂,大家卻常跟著感覺走。就算快樂這門學問只有股市一半錯綜複雜,我們也沒有道理認為靠直覺就能買到快樂。長達五十年的心理研究顯示,人類的思考與情緒活動大多出現在潛意識層次,因此想透過內觀找到快樂根源,就好比自己動手做開心手術:你對於手術過程或許有些概念,但外科醫師還是最在行。
請你姑且把我們當成你的開心專家吧!
※ 本文摘錄自《快樂錢:買家和賣家必讀的金錢心理學》〈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