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茉莉花一直都在
文/鳳梨
Photo From wikipedia CC by Carlos Latuff
我很喜歡 U2,Bono 的歌聲帶有神奇的號召力,很多時候不聽完整張專輯無法中斷。就像隨意一個搖滾樂團,U2 早年的專輯比較生猛,我尤其喜歡〈Sunday Bloody Sunday〉。這首歌敘述的是愛爾蘭曾經發生過的「血腥星期天」事件。早年的演唱會,Bono 在這首歌都會說一些話,其中一次,他表達了對於某些海外愛爾蘭人高呼革命的憤怒。我想他是對於那些待在安全的位置,指揮別人去送命的人感到不滿吧!
站在網路的一端觀看別人革命大概也是這種感覺,一種從全知全能的上帝視野,看著小人物拼鬥;當他們努力時,我們卻連事件發生的地區都不熟。
《茉莉花開》是香港記者陳婉容的作品,她在2013年前往中東旅行,當時我每週大概可以看到她更新3次臉書,努力的介紹中東情勢,為我們介紹茉莉花革命後中東的樣貌。
《茉莉花開》的書名來自於最近一次的茉莉花革命。這事件發生在2010年的下半,一位突尼西亞青年因為沒有事先申請擺攤執照而被沒收機車,青年以自焚抗議警方的行為,引起了後續一連串的示威,最後突尼西亞政府垮台,成立臨時政府。如果事件到這邊為止,就不會讓大家注意了。這個革命直接影響了埃及、利比亞、葉門、巴林,這幾國都發生了既有政府垮台;敘利亞進入內戰,至今依然無法平息;整個中東都因為這場革命進入了權力的轉移階段,零星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只好直接將國民福利拉高以度過此危機。而ISIS的誕生,更讓伊朗重新回到中東的權力舞台,不再只是位惡鄰居。
許多人探索茉莉花革命發生的原因,一下西方陰謀論、一下是叛亂組織策劃,或是網際網路的效應,不管怎麼說,茉莉花革命的第一時間成為一種進步象徵。但革命後的政局不甚理想,許多國家都陷入了僵局或是二次示威,讓茉莉花革命染上了許多陰影。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政府想必是放心的,畢竟經濟正在成長,大多是民主政府,這問題應該不會發生吧?
茉莉花革命發生的當下,正是國際原物料開始飛漲的時期。對阿拉伯非產油國家來說,經濟上的困窘是顯著而無法收拾的,這時過去可以不在乎的不公平、貪腐、高壓,就成為難以忍受的生活條件。不過我們當時除了關心一下油價會不會影響,並不在意這些小細節,甚至以為有民主政府就不會出現任何不公平,就可以避免權力的壓迫。但大家都忘了革命從來不是憑空誕生,而是在影子裡慢慢成長,等待反轉的條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