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先別管報紙了,你了解網路閱讀的潛力嗎?
狗伯特:看這個,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份可以重複使用的報紙!
呆伯特:我看看…教宗譴責暴力…房價上漲…中東動亂…這份報多少錢?
狗伯特:一千塊,讓你這輩子不用再買報紙~
comic via dilbert.com
前一陣子大家以為柯文哲反對學校訂報,結果所有旗下有報紙的媒體都整理了反對意見做成新聞報導。這些反對意見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
- 報紙閱讀能提供網路新聞無法提供的某些功能或效果。
- 比起滑手機,讀報紙比較不傷視力。
- 沒手機的小孩怎麼辦?
我覺得第三項很有道理,但解決之道在於立法保障所有公民上網的權利。對於前兩項,我有一些意見。
近視?你在開玩笑嗎?
先從第二項開始談起。或許滑手機確實比讀紙本更傷視力,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國高中生耶。我們的中等教育每天強迫國高中生讀那麼多他們一輩子恐怕都用不到的東西,在這種時候把訂報紙當成維護視力的手段,不是故意忽略房間裡的大象嗎?
此外,老實說,考慮到近視的代價在現代並不大(除非你是佛地魔),每當看到被家長責罵用眼習慣的小孩,以及預防近視的各種令人懷疑的「科學產品」,我都不禁想到:或許十年來人類為了抵抗近視而付出的代價和痛苦,已經超過近視帶來的那些。
報紙閱讀與時事素養
報紙能提供什麼網路閱讀無法提供的功能或效果嗎?我目前讀到最有道理的論點,來自顏擇雅 2011 年在天下部落格的文章〈為少年訂一份大人看的報紙〉。顏擇雅認為,經過完整編輯的報紙,可以協助青少年培養時事素養:
且先別說青少年,我們大人用網路讀新聞的最大缺點,就是掛一漏萬。往往只點擊自己有興趣的條目看,點擊個幾條,就以為已經看完一天的新聞。…不像紙本報紙,因為經過編輯,大新聞佔大篇幅,小新聞佔報屁股。輕重緩急一目了然,讀者就比較不容易漏新聞。…青少年不適合上網看報,不是怕掛一漏萬而已,而是無益於時事素養。…青少年的世界不外是學校與家庭,會對什麼時事有興趣?通膨?買菜的又不是他們。給他們自己用滑鼠點,他們大概只會點進「補教人生」和「師鐸獎狼師」而已。
我想大多數人都可以同意,我們應該要想辦法協助這個民主社會的新成員培養關心社會的習慣和理解、分析公共議題的能力。(當然,經過 2012 年反媒體巨獸運動,我們也應該關心台灣學校大多是訂哪幾份報紙,以及這些報紙做為這類教材的適當程度)而我也同意顏擇雅說的,若經過良好編輯,報紙對於人們了解新聞的輕重與分布會有幫助。
不過,以下我想提出一個補充意見:報紙新聞時常缺乏脈絡,而這件事情對於提升讀者的時事素養不太有利。
沒有脈絡,新聞容易成為缺乏意義的零碎事件
艾倫狄波頓在《新聞的騷動》的〈乏味與困惑〉一節,談到現代新聞事件的特色之一是太過零碎,零碎到讀者不但不知道該怎麼分析這些報導描述的事件,甚至無法想像這跟自己有什麼相關。面對這個困境,狄波頓認為「新聞機構必須讓我們了解個別事件究竟歸屬於什麼宏大的主題之下」他舉例:
在一個週六夜晚發生於一座鄉下小鎮的毀損公物事件(「貝德福德公車亭遭少年塗鴉」),個別看來並沒什麼特別吸引人注目之處;但若是把這起事件納入一場漫長的發展當中,主題為「自由世俗社會在沒有宗教的協助下,試圖為社會成員培養道德行為所遭遇的困難」,也許就能夠看出這起事件所帶有的意義
在我的理解裡,狄波頓的要求是新聞在描述事件的前因後果之餘,也應該要提示讀者「這個事件到底有什麼好討論的?」。若沒有這一層脈絡,新聞就只是個別的零碎事件而已,這些事件或許是重要事件(因此才會被編輯選上版面),但在缺乏脈絡的情況下,它們不容易成為學生讀者思考的出發點。
反過來說,許多台灣的新聞,一旦給定特別的脈絡,可以討論和分析的方向似乎也一下子明確了。例如:
- 「昆凌退出『與星共舞』遺憾淚灑現場」
──「男女雙方為婚姻所做犧牲的差異」 - 「被搜菸 高中生翻桌嗆師『滾』」
──「被迫獨自面對青少年同儕社會結構的第一線教育人員」
你可以發現,在特定的脈絡下,就連廣告也很容易成為討論議題:
- 「敬致 中華民國臺北市政府:」(鴻海今天刊在四大報頭版的聲明)
──「需要用錢買的發言和澄清權」
或許有人會說,這並不是報紙的問題,而是閱聽人本來就該要有基本的新聞識讀能力和察覺社會問題的能力。我同意這說法,我尤其同意,我們實務上根本不可能要求,必須每天出刊的報紙,去為社會事件補足脈絡。然而,我們似乎也並沒有提供國高中生夠多的「閱讀前教育」讓他們具備足夠的素養,提升讀報的效果,不是嗎?
缺乏脈絡的新聞不只不是好的思考教材,更重要的是,它們讀起來不有趣。如果國高中生不容易理解報紙新聞背後的爭議方向和可思索之處,我們怎麼能期待他們因為看報紙而對社會議題產生興趣?學生閱讀時是否受到脈絡支援,這不只影響閱讀導致的智性發展,也影響對於相關智性活動的興趣。
網路是豐富的脈絡來源
諷刺的是,上面那些在傳統即時媒體難以獲得的「脈絡」,在網路上反而隨手可得:它們就出現在網路新聞的留言區,以及我追蹤的臉書用戶轉貼新聞時隨手寫下的意見裡。
這些意見有時點出可切入理解新聞的社會學面向,有時補充新聞欠缺的重要訊息,有時點出新聞和另一則新聞的可能關係,有時貼上另一則消息,指出新聞的錯誤或資訊的過時(我們甚至有「新聞小幫手」這類工具,可以讓這個揪錯過程更有效率)。
這些意見的價值不只是讓新聞更趨於完整和正確(或至少讓人對新聞抱有該有的警覺),也提供更多討論題綱,讓人有更豐富的靈感去理解和思考眼前的新聞。最重要的是,它讓你了解社會上的其他人是以哪些角度在意這則新聞。這些好處,都是紙本報紙無法提供給學生的,即便他們在班上組成讀報會,考慮到人口基數,效果恐怕也非常有限。
學生不懂得利用網路,我們就懂嗎?
若你接受以上的說法,即便依然認為國高中應該要訂報,你也應該會同意,報紙新聞作為時事素養教材的不足之處,很大一部分可以藉由良好利用網路來補足。
可以理解,有些人的立場或許是:即便網路可以有很好的利用方式,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學生不這樣用,我們也沒有辦法。
不過,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反過來看:若學生想要知道怎麼利用網路,我們有能耐教他們嗎?我們的國高中老師,有辦法告訴學生哪裡有有別於紙本報紙的非主流新聞可以閱讀嗎?能舉出幾個版面上常出現有趣討論的臉書用戶供學生追蹤嗎?
如果無法做到上面這些事,又因為學生「沈迷網路」、不讀報紙而困擾,或許最大的問題不是國高中生不面對紙本,而是對於改善國高中生教育負有責任的我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網路。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visualp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