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重度閱讀者傅月庵:讀書無用!/「每月一書,以書策展」第八次聚會

文/犁客

木造的老建築「閱樂書店」在夜色裡透著暖光,待「每月一書,以書策展」的發起人老查講完活動緣起、參加的讀友們各自分享了最近的閱讀書籍,「每月一書,以書策展」第八場聚會的主講人傅月庵老師站起來,接續大家的分享做了小結,然後說:「我要告訴大家,嗯,這話我待會兒還會再說一遍;」他頓了一下,微微一笑:

「暢銷,是種罪惡。」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選書人

「每月一書,以書策展」活動每月一聚,2015 年 1 月的主題,是「選書,讀書」。發起人李全興(老查)以自家特製的小點心招待讀友,輕鬆地開場。依照慣例,主講人上臺前,參加「每月一書,以書策展」活動的讀友會先依序簡單自我介紹,同時談談自己最近的閱讀經驗。從分享的書目當中,可以發現大多數人的選書方式明顯與職業或最近的心境有關,待主講人傅月庵正式開講,他總結表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選書人,選出來的書對自己有意義,對其他人的意義就沒那麼大。」

閱樂書店與老查

傳統的「選書」,是個從「書目」開始按圖索驥、建立自己閱讀疆域的過程──打個簡單的比方,就像先看型錄再去 IKEA 買家具一樣。時至今日,媒體、書展等獎項選書,仍有專業的選書人負責,而個人的閱讀清單,則可以自己決定。早年台灣出版量不大時,沒有太多選擇,但自 2000 年後,國內書市的出版數飛快地成長,在每年四萬種出版品當中如何找尋自己想讀、自己該讀的書,就成了重要的功課。

暢銷,是種罪惡。

自己選書,從試誤開始,每回的選擇都是一種學習,可以指出尋找下一本書的方向;有些選擇與生活有關,有些選擇,則與生命有關。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暢銷榜似乎是個不錯的參考──這些書好找好買,也容易成為與其他人討論的交集,但「暢銷榜是由商業機制及許多其他讀者決定的,這樣的書不見得與你自己有關。」傅月庵這麼說,「暢銷的罪惡,就在於它有排擠作用,可能會讓我們忽視了與自己真的有關的那本書,或者佔用我們有限的購書預算。閱讀應該多元,而暢銷會讓這個特點消失。」

傅月庵

開始選書,就會有逛書店的樂趣,無論實體門市或網路書城,各有其遊逛的趣味與策略。傅月庵喜歡逛書店,但近來越來越少去逛賣新書的新書店。「如果書店只顧陳列暢銷榜,我在網路上就找得到那些書,還去書店做什麼?」傅月庵告訴大家,「像我到 Readmoo 這種賣電子書的書店,我也一定先找絕版書,因為我想讀這種書,但一般書店都沒有啦。」

Readmoo 2015 年 1 月的「本月店長」就是傅月庵,他替讀友們選的書中,就有好些已經在實體書市絕跡多年的絕版好書。除了絕版書之外,大部頭的套書及工具書也是傅月庵在 Readmoo 選書時的標的,「套書買電子書可以不佔書櫃,工具書的電子版則可以快速搜尋,像我本來有一套陳芳明老師寫的《台灣新文學史》,但還是又買了一套電子書。」

讀書無用

選書目、逛書店,目的都是因為想讀書。關於讀書,傅月庵提出了幾個要點:

    1. 讀書不是件高尚的事,但就像吃飯喝水,應該是件普通但必要的事。
    2. 讀書無用。讀書的功用感覺上是看了很多人生、和很多角色交朋友,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功用;但正因讀書讓我們看了很多人生,所以當自己在現實當中遇上困境時,我們會因為閱讀當中獲得的經驗,讓自己多點迴轉的空間──在這種時候,才會看出讀書的功用。

傅月庵

  1. 讀書靠緣份,不要強求。如果試過讀某些書,但就是沒有共鳴,那就先擺著,等緣份到了再說。我覺得村上春樹的散文很好,但就是進不去他的小說,沒緣份嘛。
  2. 不要小看經典。經典當時或許是偏大眾的、娛樂的作品,但能夠在時間的淘選下留存,必定有它獨到之處。閱讀經典會讓自己成為比自己更好的人、是與生命有關的書,所以要設法與經典結緣。
  3. 暢銷是種罪惡。再強調一次,自己的選書比暢銷榜重要多了。
  4. 沒讀過的書,就是新書。暢銷榜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文明,讓我們對書的感覺一如 3C 產品,想一直追逐新發表的品項、淘汰舊時的產品。但事實上,不管是什麼時候出版的,只要是沒讀過的書就是新書,也因此我們可以在電子書的網站中,發掘許多寶藏。

翻動書頁或點選螢幕,書的價值其實是十分個人的、存在於從選書到讀書的歷程之間。建立自己選書的品味,跳脫自命清高或追趕流行的媚俗思維,應用科技閱讀已經絕版多年的好書──傅月庵精采的分享,是一個身處網路時代的重度閱讀者,清楚而具體的樣貌。

延伸閱讀:

  1. 傅月庵店長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