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三百年》寫照

文/張素玢

濁水溪一開始被記載,是在地圖上。常被提起的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三島圖,往往被解釋為歐洲或明朝的繪圖者,將濁水溪、高屏溪寬大的出海口誤認為切割小島的海域,而將臺灣畫成兩島或三島,但是翁佳音認為,這牽涉到當時地圖製作與現實認識的落差,特別是馬可孛羅以來的東亞「千島」刻板認識,以及東中國海北段航線上「大、小琉球」的混淆。十七世紀以來,歐人繪製的臺灣地圖日趨精確,發源於內山,橫亙在中部的這條大河,很明顯是位在今日的雲林縣、嘉義縣邊境。

濁水溪少有航行之利,而且是臺灣地理上最大的南北阻隔。日治初期開始的縱貫鐵道工程,其路線在濁水溪路段時,沒有穿過當時較繁榮的北斗街與西螺街,而拐了一個大彎,轉向靠近八卦臺地的二水鼻仔頭,從二水庄跨到斗六林內區,此處是下游河道最狹窄的地方(寬約一二○○公尺),為的就是避過工程困難度太高的寬幅河面。儘管如此,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自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濁水溪橋段還是最後完成的部分。

除了縱貫鐵路,日治時期縱貫公路也沒通過北斗和西螺之間。地方人士有鑑於交通受阻隔,往來極不方便,洪水期更是危險,於是西螺地區的民眾在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向官方請願。臺灣總督府評估狀況後,隔年開始興建跨越濁水溪的大橋,不料因進入戰爭時期,只完成橋墩部分。戰後,西螺人士又聯合北斗、虎尾與斗六地區民眾向政府陳情,橫跨南北岸的西螺大橋終於在一九五一年動工,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八日通車,號稱「遠東第一大橋」。至此,清代以來西螺到北斗對渡的路線,才有了歷史上第一座橋梁。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魚狗

※ 本文摘錄自《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