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從網路酸民變批判神人的入門指引:52 個非強迫性思考偏誤

如果對一般人來說哲學有什麼幫助的話,我相信批判思考能力會是其中一支。

在我的理解上,批判思考的正面意義也在於自我批判:在自己面對新資訊時,先初步審視,檢查它是否來自可疑的推論、是否有好理據支持。

《邏輯謬誤鑑識班》的作者冀劍制對於這種訓練有獨到刻畫,他認為批判思考訓練的重要效果在於培養「偵錯神經」,讓人在遇上新說法的時候,自動對於該說法可能的謬誤發出警訊。

然而,或許是因為誕生於學院在抽象爭論上的需要,縱使把目標放在自我批判,批判思考經常預設思考者是處於雙方一來一往的辯論場合。這件事情,可以從下面幾個特點看出來:

  1. 批判思考的選材通常是論述,而不是現象。批判思考通常強調我們在看到「符合特殊條件的論述」時,應該要警覺它可能暗藏某種謬誤,但比較少選用「當我們面對特定現象,並因此萌生某些想法」作為例子,來討論這些想法合宜與否。
  2. 批判思考內含許多跟釐清溝通有關的技術,例如稻草人謬誤。
  3. 批判思考的推動者,時常有衝動想要對各種謬誤做出系統化的分類,把它們之間的重要差異彰顯得更清楚。

再加上先賢把「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批判思考」,可能更讓一些人覺得批判思考是在教人如何批判,有種愛吵架難相處感覺。這當然不是批判思考的本意(至少大部分批判思考推廣者不會如此承認 : p ),但討論到這種包裝問題,我們應該還有許多地方可以跟外界學習。

阻止自己「系統性背離理性」

跟典型的批判思考書籍比起來,雖然具備類似的關懷,《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的包裝就宜人多了。作者魯爾夫‧杜伯里是企管人,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教人怎麼思考哲學或者跟人辯論,而是著著實實希望幫助別人減少走上思考的錯誤老路的機會。

杜伯里認為人經常會「系統性地」犯下錯誤:系統性地背離理想的、邏輯的以及理性的思考與行為。之所以是「系統性地」,是因為人常犯的那些錯誤,往往有類似的特徵和方向(例如一般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方面,這或許代表人類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有某些共通缺陷,另一方面,這也提供了避免的契機:如果我們知道人就是容易在「某類」情況下犯「某類」錯誤,那只要把這些類別和特徵整理起來,以後小心一點,或許就……能少犯一點錯了……是吧?

不管你對人們自我修正的前景是否樂觀,至少《思考的藝術》就是這樣一本書。杜伯里整理了52種容易讓人犯錯的情境,以及人在這些情境下容易犯的錯。這些情境和錯誤,都極其生活化。我相信多數人應該都會一邊讀,一邊想著這個那個情況幾天前我才碰到過,並且在對照了自己過去做出來的判斷之後,有種被說中的感覺。例如作者認為名校的畢業生很優秀,不是因為名校辦學有道,而是因為名校收的那群學生本來就很優秀,這就跟有人看到游泳選手身材很好,因此認為游泳有助於塑身,卻不知道那些人很可能就是因為身材很好,才有辦法當上職業選手一樣。(〈02 泳將身材的錯覺〉)。

每天都用得到的思維線索

事實上,作者提到的諸多分類,我們每天大概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言論或事件與其對應。例如當你看到談怎麼教出小孩競爭力的文章,拿真的很成功的人士當例子,可以想到〈01 存活者偏誤〉裡面提到的:我們必須同時比較成功和失敗案例,才能知道這種教養方法到底多有用,然而那些談教養的文章,當然不會把失敗案例鋪出來給大家看囉。

而〈13 故事偏誤〉提到具備因果關係的故事比起互相沒有關連的流水帳更能引人入勝。我們喜歡故事,因為我們喜歡對事件之間的關連有所掌握。當然,我們面對的「故事」卻不見得都符合事實,但是,對於同樣一組事件,不符合事實的故事,往往比平白陳述事實的流水帳傳播得更遠。作者認為這是為什麼我們傾向於相信經濟學家對於各種金融事件成因的馬後砲。而我則想到中午看到的新聞:廠房大火,一開始是悶燒,消防隊進入後十分鐘火勢忽然變大。結果整則報導都在隱約強調消防隊進入和火勢變大的因果連結。人會被故事吸引,這不見得是壞事。但若相關的故事引導我們做出超乎證據的推測,這就值得注意了。

為什麼我們會犯這種錯?作者的洞見

綜觀全書,人類顯然內建了各種會讓自己犯下特定錯誤的思考模式。就算你不把這件事情當成反對上帝存在的證據(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為什麼要把人設計成這樣?),也會對於我們的這種處境有點好奇吧。

杜伯里認為,人類的某些「易出錯的思考模式」是演化的遺產。簡單地說,過去的人類面對的環境以及他們需要做的選擇,都跟現在很不相同。而有一些演化出來幫助過去的人類做選擇的思考模式,並沒有料到世界會變呈現在這個樣子。

例如,在〈35 指數增長〉裡,杜伯里提到人類對指數增長的結果超沒概念的(例如認為自己有辦法把一張報紙連續對折50次)。他認為原因很簡單:在我們演化出現在這樣的大腦時所經歷的那些環境裡(山洞、石斧、野豬),對於指數增長的無知,並不會導致什麼演化劣勢。(有興趣的人可以想想看:作者如此宣稱或許剛好符合事實,不過,他在書裡的舉證足夠嗎?)

VS. 批判思考

當然,跟典型的批判思考書籍相比,這本書沒有對於你的辯論能力提出什麼指點,也沒有說明什麼是「稻草人謬誤」,並且也多了許多跟數字(〈26 輕忽機率偏誤〉)和實務生活(〈1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相關的討論。但若你把批判思考放進更廣大的計畫(例如:讓人類犯更少錯)裡,會發現這本書和批判思考其實擁有共同關懷。

如果你是批判思考的教師或推廣者,或許也可以試試看,怎麼把這本書裡面相關的那些案例和想法整理進批判思考的教材或系統分類裡。我相信這些工作,都有助於增加批判思考教育的豐富性。

挑戰作者

當然,有時候你不見得同意作者的想法,例如〈04 社會認同〉裡提到,罐頭笑話有讓人基於從眾心理而發笑的效果,這應該是需要進一步尋找心理學理據,才能成立的假說。但有趣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你反而可以試試看判斷,作者是否在某個段落犯了他在另外一章提到的某種錯誤。

結論

思考的藝術》滿好看的。我原來以為我不會喜歡它,因為它是暢銷書(這也是某種可以歸類的偏誤嗎?),不過我發現自己事實上讀得還算愉快。不管是書裡面生活化的例子,還是杜伯里偶然噴出的酸嘴幽默,都有效阻止我放下 ipad 去打開 PS4。

這本書適合

  • 不怕被揪出思考謬誤的人
  • 喜歡探索很多有趣案例的人
  • 覺得成功書籍和股市名嘴都在唬爛的人
  • 有野心要創造一套完整謬誤分類系統的人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runo

延伸閱讀:

朱家 安不要偷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