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LINE貼圖月入30萬!》:角色經濟發酵 插畫家出頭天
文/Jasmine
你是否曾經為了收集 LINE 貼圖裡的熊大、兔兔、饅頭人的週邊商品,跑遍大街小巷?還是曾經搭上Hello kitty專機而興奮不已?你知道 Hello Kitty 已經40歲了,但是她每年仍為三麗鷗公司創造出日幣700億至1000億左右的營業額,霍夫曼的黃色小鴨在高雄展出一個月期間,帶來了10億的觀光收益,連LINE貼圖都可以月入30萬!
從紅了 40 年的 Hello Kitty,再到霍夫曼的黃色小鴨、空軍基地的玉兔、或是迪士尼筆下已近百歲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唐老鴨等,這些都是透過角色所衍生的市場經濟效應,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角色經濟」。漫畫、卡通等產業,開啟了角色經濟的時代,近來更因網路、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讓角色經濟躍上即時通訊軟體裡,尤其是像LINE貼圖所產生的各種虛擬角色,最讓消費者瘋狂,也為許多插畫家、設計師帶來可觀的收益。
《用LINE貼圖月入30萬!》作者,就是靠 LINE 貼圖創業,從1人起家至今團隊也只有4個人,沒有固定辦公室、上班也不打卡,所創造出的虛擬角色「香蕉人」在第一天上架就超過1300人次下載量,日淨利超過2萬元。
作者楊劍雄(香蕉爸爸)原本只是一位工程師,放棄了優渥的工作環境,只因在每次產品開發過程裡,腦中總是不斷湧現許多奇特的點子與想法,因此在某個機緣下,他就選擇熱血創業去。
這本書,除了介紹角色經濟產業之外,作者也觀察到台灣角色經濟市場雖然蓬勃,卻顯少走上國際舞台,甚至廣泛流行,目前台灣各種產品、活動代言也大多以國際知名的角色為主,例如小丸子、海賊王、拉拉熊等。他希望透過自己在角色經濟市場裡創業的例子,寫出如何從創造角色、經營角色、到授權等各種歷程的經驗,讓更多對角色設計有興趣的插畫家或設計家,更了解如何進入角色設計的市場。
為角色分類 不同平台不同定位
角色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角色設計,那麼要創造什麼角色才能受到歡迎?楊劍雄就提醒,「很難設計一個角色通吃所有市場,與其絞盡腦汁去想怎麼讓角色歡迎,還不如去找出角色能活躍的舞台在哪裡。」
大致上角色類型可分成:商品授權專門角色(如,Hello Kitty)、故事型角色(如,哆拉A夢、小丸子)、議題型角色(如,馬來貘、Duncan)、LINE 世代角色(如,熊大、兔兔)。
例如,通訊軟體 App 貼圖的角色就是針對使用情境來設計,議題型的角色造型也許不一定需要特別漂亮可愛,但是故事內容要有「梗」,且每日更新特點、快速創作。設計師在發想角色時,可依據角色在哪個平台活動,根據該平台的特色去發揮角色的特質,吸引該平台族群的喜愛。
但是當角色在設定上,遇到市場反應不佳時,是否要一直調整造型?楊劍熊認為,初期在粉絲數不夠多的情況下,適時修改損失有限,但若一直不斷修改造型,市場接受度仍低,寧可去創作新角色。否則很容易讓角色失去原味,沒有魅力,而被消費者遺忘。
書中除了詳細的介紹如何進行角色設定、如何運用各種平台把角色行銷出去,也談論有關角色授權的問題。授權是為角色獲利很重要的商機,但是作者也提醒,授權物品的不同,將決定你的角色日後的形象與質感。基本上授權就是把角色印製在相關的物品上,成為商品販售或者是贈品推廣,因此可簡單區分為商品、贈品。
角色本質先於推廣 授權商品、贈品大不同
作者發現,角色授權製作成商品的毛利高、出貨量小、可見度低;授權製作成為禮品贈品時,毛利低、出貨量大、可見度高。以上兩種皆有優劣,設計師一定要小心拿捏,千萬別為了要拓展能見度,而影響了角色本身的質感。
楊劍熊就舉例,曾經聽過一個案例是角色授權到贈品上,雖然很快讓角色知名度提昇,但後來卻在使用者心中留下這款角色總是百貨禮品上的贈品,價格與定位就不容易提昇。
那麼角色的本質與角色的推廣,哪件事情優先比較好呢?作者認為,基本上是角色本質優先比較好,因為角色設計最吸引人的就是角色本身的特質,重點在角色的特色與獨特性,知名度低可透過日後各種行銷方式的推廣來打開,但是若天生體質不佳,日後推廣行銷也很難有更大的吸引力。
本書最後,作者也以自身創業的「香蕉人」LINE 貼圖為例,從頭剖析這一路的過程。包括,如何申請上架到 LINE 平台、需設計多少款角色貼圖、上架後如何曝光行銷、貼圖在哪個時間需要升級、使用者喜愛的字型、貼圖的語言設計、LINE 平台與設計者的拆帳比例等。
過去,台灣的插畫家長時間都靠自行摸索的方式在經營自己所設計的產品,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台灣的插畫家,隨著網路、社群的盛行,透過部落格、Facebook 等平台來創作,知名度不斷打開。雖然台灣本土原創角色的市場經濟規模較小,但透過異業結合來行銷「角色」,的確可為設計師帶入來更多收入,並邁向國際舞台。在這個網路、社群的年代裡,如果你有想法,那就畫出來吧!為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角色!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hingHua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