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 孤獨的創造性——法蘭岑的文學觀點與他所面對的社會議題
講者:吳明益(作家)
時間:2月15日(日)15:30~16:30
地點:一館/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廣場
主講人/吳明益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另編有《臺灣自然寫作選》,並與吳晟合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
曾五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作品已售出英、美、法、日多國版權。
相關書籍
《自尋煩惱?》
本篇為法蘭岑最重要的單篇文章之一,首次發表時震撼美國文壇,引起各方關注。此商品為單篇商品,非《如何獨處》全書內容。
本篇曾於1996年刊登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原名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Perchance to Dream: IN The Age of Images, A Reason to Write Novels)。法蘭岑將之收錄於《如何獨處》中時,對內容做了部分調整,並更名為:〈自尋煩惱?〉(Why Bother?)。法蘭岑在這篇兩萬多字的長文裡,表達對影像時代下文學失去讀者的憂心,以及他頹敗在喪父、婚姻破裂、寫作谷底的經歷。但這些並沒有真正擊垮法蘭岑,社會學家海斯的觀察讓他「想通」一切,唐德里羅的信更讓他活了過來。法蘭岑修改過的《自尋煩惱?》,完整記錄了他更堅定地回到文學之路的過程。
同時加收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吳明益教授為《如何獨處》所寫的導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