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覆以陰影,烈焰見光亮:《雙城記》
文/楊念穎
人民起義抵抗特權
18世紀末,階級之間的衝突日益尖銳,貴族和教士僅占總人口的 2%,卻擁有全國耕地面積的 40%,且不須納稅。反觀一般百姓,生活本來貧苦,還要負擔國家大部分稅收,人民反彈聲浪逐漸高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群起走上街頭,巴士底監獄被攻陷,封建制度瓦解,法國大革命爆發。
反抗暴政成為創作藍本
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即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故事環繞著醫生 Manette 一家,從巴黎到倫敦兩大城市的命運流轉,襯映出貴族與平民之間,那道以斑斑血汗劃出的鴻溝。作者強烈抨擊特權階級的冷血殘暴,並藉書中男主角 Charles Darney 之口,時常透露出對中下階層人民所受苦難的感同身受。
童年經驗影響書寫視角
狄更斯家境不錯,但他 12 歲時因父親入獄,被迫離開學校,進入鞋油廠當童工長達十年。在那段日子裡,他原有的中產階級優越感消失殆盡,並開始關注勞動底層的權益與處境。他後來曾從事新聞工作,致力為無產階級發聲,直到成為專職作家,狄更斯始終站在「雞蛋的那一側」,他的作品以映照出社會問題為己任,致力於改革現狀。
《雙城記》 from Readmoo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