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如何計算一本書中翻譯所占的價值
臉書上看到某位精通拉丁文的譯者發出盛怒的一帖。他跟出版社談了某本拉丁文經典的翻譯計畫,大家都很有共識,不料出版社開出來的稿酬,讓他覺得太不受尊重了。他認為那個偉大的著作加上他的翻譯,至少要每個字一點二元才合理,出版社竟敢藐視他的智慧開出腰斬的價格,不如你們自己去學拉丁文吧。
我沒辦法評論是非對錯,但這裡有個有趣的議題值得一提。那就是一本翻譯書裡,翻譯所占的價值究竟幾何?
這個題目為什麼值得談,因為牽涉很多奇怪現象,例如為什麼翻譯絕大部分出版社都用稿費買斷支付,而不採用版稅?而且譯者也大部分同意這樣的合作條件。譯書的稿費差不多都有行情,高低之間,平均每個字的稿費差距差不多就是幾毛錢而已,但譯一本書的困難程度,有時候可是天壤之別。為什麼別種行業工作者頂尖到普通的收入可以天差地別,而譯書就不行呢?
如果我們不對事情有完整的理解,就很難解釋這些現象。以下試著說明看看。
最主要的原因是風險計算
為什麼作者大部分都是版稅制,而譯者大部分都是稿費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風險計算。
稿費制是不論最後銷售多少,譯者交稿就要獲得當初議定的稿酬,就算你譯的書後面賣翻天變成暢銷書,那些業績都跟你無關了——聽起來條件很差?其實不是,因為書賣得好固然無關,賣得壞也無關。稿酬是一毛都不會少的。
版稅制則不然,版稅制的核心是版稅率(乘以定價再乘以銷售量),賣得多版稅就多,賣得少版稅就少。作者等於以長期的銷售總量(的可能性),來換取簽約當時相當低的預付版稅。例如有一本十萬字的書,可做成一本三百塊定價的書,作者預收版稅通常可得:
300元 × 10% × 3000冊 = 90,000 元(以上數字都是舉例而言,不同情況略有差異)
如果此書賣不到三千冊,作者的實收入就是九萬,不會再多。寫一本書少則數月,多則經年,九萬元如果視為月薪,你每兩個月至少要出一本書,才勉強是個收入, 這對大部分人而言當然是不可能的。這麼低的數字,給作者的交換是長期來說,萬一你的書賣到一萬冊的話,你可以得到三十萬的收入。而用稿費制的話,以一般稿費水準,你能拿到十五萬稿費就不錯了。
所以從保證收入看,稿費制有利,但從長遠可能性看,版稅制保留了實現最大收益的機會,而代價則是初期收入偏低。
誰選的題目是關鍵
我們接著要問的就是,為什麼作者全都變成願意賭一把,而譯者全都想著先落袋為安呢?
這就來到一本書的「選題」對書的銷售的意義了。大部分時候你的題目決定了書的銷售規模,如果是翻譯書,決定要出版那本書的人承擔了這本書一定要賺錢的責任(老闆的要求)。如果果然暢銷了,這就成為公司聘僱你的效益。如果賣不動,這也是公司要付出的風險代價。
對作者而言,寫作題目是自己(或至少跟編輯共同)決定的,作者理應得到萬一大賣的報酬,而代價就是用版稅制承擔風險。
對譯者而言,選書通常跟譯者無關,待譯的書通常都是出版社談定授權、簽好合約,然後才找譯者翻譯。譯者並非當初拍板定案的人,因此於情於理沒有承擔風險的必要。而站在譯者的角度,我只是接案的工作者,我收應得的報酬就好,不必為未來大賣的可能性放棄眼前保證會有的收入。
以上例來看,十萬字的書如果以每千字六五〇元譯稿費計算,譯者所得是六萬五千元。相當於定價的七點二%。而翻譯書支付給原作者的版稅率通常是六%起算。所以以首刷而言,譯者的收入通常會超過國外的原作者。
而做翻譯書的出版社,大部分時候為首刷支付的成本,都超過作者書四成以上(14% VS. 10%)。出版社只有在這本書會再刷、三刷的情況下,做翻譯書才會比做作者書划算。
由於做翻譯書前期投資超過作者書,所以出版社事實上能夠支付高價翻譯費的空間極其有限,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權利所有人願意用區區六%起跳的版稅率,就賣出翻譯授權的原因。因為不壓到這麼低,做翻譯書的出版社根本無利可圖,沒錢賺自然就沒人會買翻譯授權了。
翻譯書的成本結構是全世界版權交易各方磨合了幾十年才穩定的架構,只有極少的機會你才能挑戰成功。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