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伊波拉病毒與可憐的猩猩
《致命伊波拉》這本帶有科普味道的報導寫作,卻寫得如此好看,當小說看也可以。全書不僅報導生動,醫學的知識解說也深入淺出,閱讀此書頗得推理小說之趣。就像偵探與警探查緝真凶,像鑑識專家探索微物證據,一群醫療人員與生物科學家也全力追查伊波拉病毒的源頭,偵察病毒的儲存宿主。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關於猩猩的敘述。
自從一九六七年首次發現伊波拉病例,之後病毒間歇肆虐,多人遇害,但它忽隱忽現,像打游擊一樣,打了就跑,並未形成大規模災情。論死亡數量,猩猩比人類多了很多,猩猩是最大的受害者。好可憐啊。
本書一開始就寫到黑猩猩,黑猩猩被一群人吃下肚,然後引發伊波拉疫情。
作者大衛‧逵曼是新聞工作者、作家,寫小說和科普著作,曾以《多多鳥之歌》大受好評。他曾在西元兩千年奉《國家地理雜誌》指派,追隨生物學家 J. 麥克爾‧費伊,採訪報導。費伊的任務是徒步穿越中非洲叢林地帶,從事生物學調查。費伊走了兩百九十天,來到加彭共和國東北部地帶,然後在當地聘雇一群人,幫他背負行李、披荊斬棘、搬運、炊煮。其中兩個成員,來自梅依波特二村──伊波拉病毒侵襲該處聚落,造成多人死亡。他們一行人坐在密林深處,升起營火,共享大鍋菜晚餐時,這兩人聊起當年疫情。
這件事發生在四年前,一九九六年,二月初,村裡幾個男孩帶狗外出獵捕豪豬,在森林裡發現一隻死去的黑猩猩。他們把黑猩猩帶回村裡,儘管黑猩猩肉身腐敗,胃部爛臭腫脹,村民仍然把黑猩猩宰殺吃下肚。
不到兩天,十八位參與宰食黑猩猩的村民突然發病,發燒、頭痛、嘔吐、眼帶血絲、牙齦出血、打嗝、肌肉疼痛、喉嚨痛、血性腹瀉,有些人不治死亡,而照顧病患與處理死屍的人,有的受到感染,最後共有三十一人生病,其中二十一人不治。倖存的村民得到教訓,此後沒有人敢吃黑猩猩。
兩位村民還說,他們在事發後看到了一個異象:森林裡面一堆大猩猩,大約十三隻,全部死了,躺在地上。
十三隻大猩猩死亡,不是單一現象。
費伊的團隊穿越森林,行經路線是大猩猩的棲息地,幾乎沒有人類涉足,照道理應該到處都是大猩猩,然而,他們一連幾個星期,一隻都沒有見到。
依據費伊的筆記,十四天期間,他們跨過九百九十七堆大象糞便,卻沒有任何大猩猩留下的糞團,沒有見到猩猩愛吃的任何一根莖幹留有牠們的齒痕。數量繁多的大猩猩,全部消失。費伊推斷,有某種東西把牠們殺光了。
六年後大衛‧逵曼跟隨威廉‧卡雷什的團隊同行。威廉‧卡雷什是獸醫,研究人畜共通傳染病,他的任務是用鎮靜劑飛鏢射擊大猩猩,以抽取牠們的血樣,用來作伊波拉病毒抗體檢測。他們巡梭濕草地複合區,大猩猩頻繁出沒的地方,但大猩猩幾乎不見蹤影。卡雷什說:「我想牠們都死了。伊波拉來過這裡。」
本書出現一百三十八組「猩猩」二字,可見牠們與伊波拉病毒的關聯甚深。但牠們不是帶原者,黑猩猩和大猩猩與人類一樣易受伊波拉感染。而猩猩染上伊波拉病毒時死得很快,這說明了一件事:牠們不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然而原凶是誰?
可能又是蝙蝠。本書有一章即以「為什麼是蝙蝠」為標題,試著分析蝙蝠與病毒的關係。
會查到蝙蝠,不是易事。經過卅年,超過三萬種動植物物種的追查,科學家才推測出蝙蝠的重大嫌疑。雖然只是嫌疑,尚未定罪。
書中這段文字:「每種新興傳染病剛開始時都化身一段神祕故事,伊波拉病毒症也不例外。」不妨引為文案。很具吸引力的文字。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William War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