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商人黑心,政客無心,公民用心:讀《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從前講到食物和健康的關係,無非什麼東西多吃,什麼少吃。然而人不偏食,天誅地滅,更何況美食當前,掙扎難免,即使知道有些不能多吃,甚至於不能吃,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拔河之後,往往以意志薄弱、難敵誘惑收場。
這幾年來台灣經歷多次食品安全風暴,國人發現,食物已不是好不好或對人體健不健康的二分法,好食物可能隱藏高度的風險,越吃越糟──蔬果、穀類含違禁農藥,橄欖油、蜂蜜不純,肉類就算清淡水煮卻含瘦肉精或生長激素……。
有時候消費者只是當個傻瓜罷了,就像碰到掛羊頭賣狗肉,被騙了,至少還是可以吃的。例如胖達人標榜麵包不含人工香料,賣得貴,天然變不天然,幸好對健康傷害有限,至少不是一般認定的重大危害。但更多時候卻是食材裡添加致命元素或被汙染,毒奶,毒油,毒肉,毒菜,毒米,層出不窮,好毒好毒。
時代變了,以前的人,食物骯髒不衛生就不得了了,一定列為拒絕往來戶,與現今相較之下,蒼蠅叮過,地上撿起來,還算小 case。現在黑心食品,以偽君子的形態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大舉攻占超市、大賣場、便利商店,比傳統市場乾淨整齊,食物成分標示清楚,相對的給顧客衛生健康的安全感。出了事,下架,但消費者早吃下肚,該怎麼樣早就怎麼樣了。
吃得好,食在安心,還得具備豐富的知識。面對食物,現在是感性、理性、知性互相角力的時代。最近細讀的《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以「完全解析台灣食安問題與風險政策的第一本書」為自許,便是食品安全知識的入門書。
但看這種書充滿無力感,因為民眾正視食安也難以解決問題,許多問題關鍵在政府。把關、決策、訂定標準、檢驗、仲裁、公布報告、罰則等等,都是政府才有的權限,消費者處於被動。偏偏公權力不彰,出事輒卸責、推拖、護航、和稀泥,令「親者痛,仇者快」。更不用說,食品問題牽連甚廣,像環保爭議一樣,最終成為經濟利益的祭品。
美國牛肉進口,就是典型例子。
1986 年,英國首先發現全球第一起狂牛症。狂牛症,正式名稱是牛海綿狀腦病,病原體是缺乏核酸的醣蛋白,也就是不正常形成的蛋白。
海綿狀腦部病變早就存在,發生在羊身上,叫做「搔癢症」。(在人類身上則是庫賈氏症,1996 年出現第一起人類新庫賈式症病例。)1970 年代英國羊隻大量罹患「搔癢症」,牧人撲殺病羊,卻將牠們的內臟、骨頭磨成粉,添加在穀類之中,作為供應牛隻的飼料蛋白質。大量使用這種蛋白質之後,1985 年英國有些牛隻開始不自主搖晃和發狂,無藥可救,次年確認這就是狂牛症。幾年後,狂牛症蔓延到整個歐洲,然後是加拿大、日本,2003 年底,美國出現狂牛症首例。
本書寫狂牛症的病因、散播經過,以及台灣、南韓以自由貿易交換為考量,針對美牛進口/禁口的談判、決策過程,以文字敘述來龍去脈,以 BOX 解說細節,清清楚楚而不冗贅。
書中例舉台灣近十餘年知名食安事件為案例,因為耳熟能詳且近距離,因此讀來怵目驚心。奶粉摻三聚氰胺(2008)、起雲劑添加塑化劑(2011)、澱粉摻順丁烯二酸(2013)橄欖油混油(2013)、餿水油(2014),以及各式各樣的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作者寫來鉅細靡遺,要言不煩。
政府失職,人民自救,首要公民自覺,而自覺建立在知識之上。食品安全的知識與資訊十分複雜,食品加工業和全球貿易形成的現代食品加工鍊,把食品的生產變得錯綜複雜。若不弄清楚,但聽官員的話,形同任人宰割。我們記憶猶新,頂新假油風波之初,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試圖將假油定位為劣質豬油,繼而得出即使誤食劣質油也未必傷身的結論,也有學者為之背書,說民眾一天食用的劣質油品大約只有一滴油 30 毫克的量,不會危害健康,此說遭到「吃大便也不會有害」之譏。
商人黑心,政客無心,公民就要更用心,戳破各種謊言,追求真相。追求,從閱讀開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3d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