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四讀主義:快速讀,反覆讀,大量讀,多樣讀。

從小到大,聽過無數個讀書方法論,最有名的,像胡適讀書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另外還有古代中國大儒的諸多語錄,例如編輯成書的朱熹《朱子讀書法》。因為「德不孤,必有鄰」的相濡以沫情結,我喜歡閱讀這類紀錄。當然有些不大管用,尤其古人的某些經驗談──那時代經史子集再怎麼汗牛充棟,終究國文一科,文言文反覆背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不適用於今日。

我最推薦的讀書方法論,是許多許多年前張大春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的「快速讀,反覆讀,大量讀,多樣讀。」

有的古板之人,看到快速讀,就反射性的反彈,批評讀書要慢要精要消化要專心,說得只有他自己懂閱讀似的。但快讀不代表略讀,相反的,快速閱讀和好書精讀、經典熟讀的概念是不違背的。簡單說,快讀是為了讀得更精熟。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不管如何一字一字細嚼慢嚥,如何字字照眼,行行入心,一些時日之後,幾乎遺忘殆盡。怎麼辦?人無法退抗記憶力退化的天理,吃什麼補品都沒用,記得書中內容的最好辦法,就是反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現代人來說是「讀書百遍,記性自現」。

快速和反覆是配套的,快不是囫圇吞棗,而是為了省下時間以備未來再次閱讀。「快速」是引領「反覆」「大量」「多樣」的火車頭。若是慢慢讀,溫火緩讀,一年大概只能讀一兩本。偏偏現代書種太多,每一種主題的書更多,好書讀不完。為了辨別一本書是不是值得一讀再讀,這件事本身就足以令我們讀到天荒地老。

這裡說的書,就是書,不限定於文學書,文學書只是書的其中一類,位階並不高過其他主題的書。聽了很多文人撰文,痛批長嘆,罵現代人不讀書,或者書店沈淪,某些理由只不過是「今天去買李白詩集竟然跑了三家都沒賣」,或是「書店的文學書陳列太少」……。然而讓現代文學昂揚自傲的,正是前世代所欠缺的自然寫作、飲食文學、運動散文等類型寫作,以及傳遞科普知識的隨筆雜文,這些寫作,有賴於作者廣泛閱讀,閱讀文學書之外其他主題書籍。多樣讀,以擴增視野,觸類旁通,寫出來的東西自然豐富層次。

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講一遍,讀書的訣要,是四讀主義:「快速讀,反覆讀,大量讀,多樣讀。

張大春這句話是在一本叫做《閱讀之旅》的舊書裡看到的。這本書共兩冊,雖然出版時日久遠,但和現在同屬一個世代,閱讀的環境大致不變,讀書方法依然適用。裡面給我最深印象的另有一篇,受訪者是龔鵬程。

龔鵬程以博學、臭屁著稱。龔鵬程自述,影響他最大的,是小學六年級時,在書展買到的武譜小冊子《二十四腿擊法》。顧名思義,這書講的是以腿攻擊的武術,講究如何移動重心,改變方位,以不同部位踢腿出擊。

龔鵬程依樣畫招,一路學,一路揣摩。為何揣摩?武譜是一招一招畫出來的,武俠小說常見類似描述,俠客蒐獲秘譜,除了口訣,便是圖像,但這些圖只把招式畫出來,輕重緩急如何,如何前後綴聯,眉眉角角,全憑體會。龔鵬程從中體悟到不同學問之間的跨界整合,這類跨越串連,對他日後為學研究,影響頗深。而影響他讀書習慣更大的是前述腿擊法強調的「移動重心、改變方位」,他因此領悟到,讀書必須以各種視野、觀念去觀看書裡內容,這樣便能開啟一個新的世界。(插個話:文人懂武術的不多,溫瑞安、鄭證因、張錯、龔鵬程都是。)

讀書的人,只要讀到一定程度,一定有所心得,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任何人的任何方法僅供參考,但聽聞眾讀友分享經驗,十分有趣。物以類聚,是世間最愉快的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IKI Yoshihito

延伸閱讀: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