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限水,也是時候陪孩子讀一本水的故事……

文/陳培瑜
原刊載於陳培瑜Facebook,已獲授權轉載

近來,開始限水。我住的地方用的是翡翠水庫的水,雖然短期內還不受影響,但要省著用水早就已經是在注意著的事情。

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片中提及每天有 3 萬 5,000 人死於水源危機,在非洲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缺乏飲用水;而美國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面臨乾旱及地下水污染的問題。孟加拉有 1 億 6,000 萬人口,在乾季受到嚴重乾旱、在雨季面臨大洪水,但如今洪水造成的大災難並非天災,而是人為造成。

帶著小孩一起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片中的景況若是只看文字說明連我都難以憑空想像,好在透過影像,我和孩子們有了更為具體的認識。

看完了其他國家的現況,反觀台灣呢?孩子問我。

其實就算不用上網查資料,也約略知道台灣始終在面對「雨水過量的災害」和「乾旱時間逐漸變長」兩個極端問題。因此島國人民如我們,雖無需與別的國家共享水資源,但是農業用水、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之間的調配,卻始終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之道。

孩子問我:「雨下很多的時候,把它們存起來,等到缺水的時候再用就好啦!」

話說得簡單,但怎麼存水又能避免天災?存起來的水在缺水期間怎麼調配?看起來我們要學的事情還很多!

《讓湍河流走》

《讓湍河流走》是作者珍‧尤蘭(Jane Yolen)的親自經歷所寫成的故事。小時候,為了興建水庫,她們只好遠離家園,離開湍河旁平靜的村落生活,跟森林、鄰居說再見,也跟再也回不去的房舍道別。水庫是文明與自然間的拉扯,為了供應波士頓的用水,人們犧牲了百年老屋、老樹,所有的小村莊在七年間,通通淹沒在水底下了。

作者說:

「這種事不是獨一無二的。
同樣的故事──只是名稱改變──,
全世界到處都會發生。」

發生的事情,是歷史事件,也是一群人真實的生命點滴,足以成為我們的借鏡。我相信,台灣的水庫一定也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只是我們遺忘了,沒有人再去問當時有多少人為口渴的城市犧牲了。但是知道這樣的事情,讓水庫的興建不只是為了服務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城市居民,同時也讓更多人理解今日的生活便利不是偶然!

此事或許無關感恩,更重要的是,正因為有了記憶,我們才更知道未來不要再做一樣的事情!

《來喝水吧》

《來喝水吧》則是藉由非洲平原到亞馬遜叢林,再從北美洲森林到澳洲沙漠,讓讀者在每一個不同的動物棲地之間穿梭著。看到不同的來喝水的動物,讓讀者體驗到水資源對於地球萬物的重要性,而當然也提醒了我們人和其他物種之間若無法找到平衡點,其實就已經是在壓縮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了。

但這本書裡還有好玩的地方是,畫面邊緣有許多動物的剪影,可以讓讀者邊看邊猜,想想這些動物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他們也需要出現在不同的棲地邊緣,等著喝水?

除了繼續帶孩子理解生活中的省水方法之外,今天晚上也跟他們一起再讀讀這些書吧!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ikeablerodent

延伸閱讀:

  1. 環境紀錄片《水的戰爭》影片
  2. 朱淑娟/輕鬆用水,我家每天省25公升
  3. 朱淑娟/不只缺水, 根本是無水危機
  4. 《讓湍河流走》青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
  5. 《來喝水吧》小天下出版社,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