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缺乏分配正義,有能力肯冒險的人民就會不斷逃離;這就是今日臺灣!

文/楊志良

你覺得被剝奪嗎?分配不公刻骨銘心

有一年夏天我到蒙古,看到公羊的生殖器都套著塑膠袋,為什麼?做何用?問了當地人,原來是節育用,避免公羊及母羊交配。因為母羊若夏天懷孕,將在嚴冬生產,但冰天雪地寸草不生,沒草吃小羊活不了。所以蒙古人讓羊隻在冬末交配,小羊生下來時是初夏,正好有草可吃。傳統蒙古牧民還有個習慣,夏天不宰牛羊,只喝牛羊乳及吃乳製品,冬天牛羊少草吃且人需要熱量,才宰殺牲畜來吃。

依季節變化調節牲畜生育、規劃糧食配置,確保一整年不虞匱乏,這就是「分配」的重要。

台灣,欠缺分配正義!

不只蒙古人,農業社會時,人們在農作物或漁獲豐收時,或曬乾或醃漬長期保存,固然是為了惜物惜福不浪費,也是備不時之需,萬一來年欠收,家裡還有食物裹腹。「分配」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分配做得好,生活便不虞匱乏,伴隨而來的「擁有」,更帶來心理上的安定與幸福感。

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很簡單:用最少的資源生產最多的東西,達到最大的滿足。「經濟」一詞,不論對國家、社會、企業、個人,都有兩層意義:一是以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多的果實;二是將有限的資源做最好的配置,以求帶來最大的效用及福祉。

總而言之,「生產」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分配」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國家合理分配預算於教育、健康、研發、基礎建設、社會福利、國防外交等,為全民創造最大的幸福(Gross Happiness);個人及家庭依需求及喜好,將有限的財富分配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獲得最大的滿足。

相對剝奪感的產生

在正常狀況下,國家經濟成長,人民所得及生活水平應該跟著「水漲船高」,因此聽到政府高喊拚經濟,為了讓家中老小過好日子,人民願意吃苦願意拚。但台灣的情況卻是政府把拚經濟當目標,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完全忽略分配,這就是為什麼 2010 年台灣經濟從 2009 年金融海嘯反轉,馬英九總統得意大談經濟成長率達到8%時,得到的卻是普羅大眾的噓聲。

因為近十年來勞工生產不斷上升,但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被少數人搜刮走,勞動者所得不進反退,經濟成長幅度比不上所得分配的惡化,結果是國家財富雖然增加,財富所帶來的效用及福祉反而減少,民眾更不幸福了。

當人們努力打拚,卻因外在因素導致「獲得」與預期有了大不如前的落差,「相對剝奪感」便油然而生。

讓每個人都能分到足夠的餅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分配順序大不同。社會主義國家也重視經濟發展,但更重視國家的組成份子──人民,把照顧人民放在第一位,稅收有高比例花在社會福利及安全上,面面俱到;資本主義國家奉行自由經濟,賺錢優先,施政主要追求經濟成長,而且有些「物競天擇」的味道,有能力有本事者,不論正當與否,賺得金山銀山都是自己的,政府稅連支應公共建設都不足,對弱勢的照顧更無法周延。

台灣近三任總統、財經官員及資本家,一再強調拚經濟,認為把餅做大,窮人才能分到一杯羹,但歷史卻證明,只有窮人也有餅吃(受教育、保健康、可溫飽),餅才可能做大。雞生蛋,但也要有蛋才能孵出雞。缺乏分配正義國家的人民,特別是有能力肯冒險的人民,就會不斷逃離,這就是今日的台灣。

※ 本文摘錄自《分配正義救台灣》 from Readmoo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