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賺來的錢要再投入?還是花掉?
文/施昇輝
把賺來的錢拿去花掉,才算真正賺到它。
一旦退休之後,你就不會再有穩定的薪資收入,所有生活開銷都要從投資理財產生,當然只好把賺來的錢拿去花掉。如果賺到的錢比生活開銷還多,多出來的部分是要通通花掉?還是全部再滾進本金來投資?
退休後要努力花錢而不是努力賺錢
以我自己的情形為例,我準備了一千萬做為投資的本錢,以5%為年度報酬率的目標,也就是如果賺到五十萬,已經足夠我們夫婦日常生活所需了。如果不只賺到五十萬,而是掌握到一年三波的漲幅,每波各賺 5%,合計就是 15%,總共賺了一百五十萬,多出來的一百萬,我會全部把它花掉,就算不把它花光,也會存起來,至少不會拿它再去投資。為什麼?
退休之後,我對錢的觀念是「努力花錢,而不是努力賺錢。」退休之前,努力工作,教養子女,可說是犧牲當下的享受,來追求更大的夢想。經過二、三十年,終於擁有自己的房子,並累積了足夠創造退休收入的資金,同時子女也長大能夠獨立自主了,這時候當然要好好享受悠哉的退休生活,何必還拚了老命去賺錢留給子女和政府?
大部分的理財專家都告訴大家,要不斷持續地投資,就會產生比原子彈威力更強的「複利效果」。再以我為例,如果每年都能多賺一百萬,通通再滾進本金做投資,有時一年賺 5%,有時一年賺 15%,平均就算每年報酬率只有 10%,二十年後就會變成五千七百二十七萬。就數學計算來說,這絕對正確,但是現實世界會如此單純嗎?只要二十年裡碰上一次股災,一年賠 25% 就好,很可能連你原來的一千萬都有部分要賠進去,複利效果完全破功。如果碰上兩次,你可能還沒享受到,又要準備為未來的基本生活開銷煩惱了。其次,真的如此順利,完全沒有碰到股災,二十年後擁有這麼多錢,你可能都沒力氣花了。
錢滾錢崩盤在劫難逃
我退休前,碰到兩次股市大崩盤,一次躲掉,一次重傷,關鍵就在於前者花掉了,後者卻被錢滾錢害了。
1990 年,台股衝上歷史高點 12,682,我能夠全身而退,是因為在前一年買了人生第一間房。由於當時是預售屋,所以根據合約,要按工程進度繳款,常常每半個月就要繳上十萬。1989 年,股市狂飆,隨便買隨便賺,但是一賺到錢就要去繳款,所以真的是「把賺來的錢統統花掉」。也因為如此,才能躲過隔年將近一萬點的大崩盤。反觀我很多同事,因為股票太好賺了,不只把賺來的錢一直投進去,還把房子拿去抵押貸款,甚至擴張信用,全部用融資買進,結果人生馬上從彩色變黑白,自此無法翻身。其實我也不是先知先覺,只是正好要用錢而已。
第二次碰到的股災是 2000 年的網路泡沫化。當時已位居證券商中高階主管,薪水不錯,投資股票也很順遂,而且沒有大筆的開銷,因此完全沒有警覺性。結果,網路神話一夕遭人戳破,股市也就一瀉千里,這次就在劫難逃了。雖然沒有仔細計算,但兩次股災之間十年累積的獲利都付諸流水,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自此,終於學乖,開始嚴格控管投入股市的資金,只要有賺,就把它存在一邊,做為退休生活的準備。
別再期待「複利效果」
不過,究竟是要把賺的錢「全部」花掉?還是「部分」花掉?在退休「前」和退休「後」,或許要有所不同。
退休後,當然要全部花掉,怎麼花最快?當然是「買房子」,再來就是看你個人的興趣。例如,我們夫妻喜歡旅行,就會把它花在出國觀光上,而且也不再像從前一樣,以「價格」作為重要的考量,而是希望有更高「品質」的行程。
退休前,因為還有穩定收入,所以應該稍為積極一點,把賺來的錢部分花掉,部分再投入理財,期望能更快速累積財富,不過要提醒你,存摺裡千萬不要都是股票,而沒有現金。
大部分的投資人幾乎沒有空手的時候,永遠都是滿手的股票,這其實是「複利效果」和「僥倖心理」的相乘作用。錢怎麼可以閒置呢?就算股市大跌,投顧老師也會張牙舞爪吹噓他挖掘的逆勢上漲股,當然就要繼續買啊!難道不怕自己成為行情最後一隻老鼠?不會的,沒這麼衰,只要隔天有漲,還是有錢賺。但是,常常事與願違,真的就在高檔套牢了。這正是大部分投資人的宿命。
只有兩招可以讓你逃過這種宿命,一是不要再期待「複利效果」,賺錢就要把它花掉,二是只要賺 5% 就夠了,如此才不會躁進,才能夠忍到低點再進場。
把賺來的錢花掉,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它。如果把它又投入,或許就此消失不見,屆時怎麼能算是「賺到」呢?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Images Money
※你對我們的專欄有多熟?快到【廢柴救星】測驗拿 coup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