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水危機:孤軍奮戰的台灣悲哀
文/犢玫瑰
台灣是缺水國,做為一個沒有鄰居的國家,好消息是沒人會跟我們搶水,壞消息是一旦缺水,沒有任何人會伸出援手。
如今這個年頭,面對「缺水問題」的台灣,我們不去計較造成水庫乾涸的主因,卻轉求荒誕的祈雨儀式?那些隱藏深處的關鍵點硬是被人們忽略,單單靠心智力量對抗缺水的台灣,還不認真深究水庫的容量、供給和淤塞問題,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肯痛定思痛,醒覺過來?
根據《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作者李鴻源本身專業的分析可知:從水庫現實面來計算,就知道台灣總有一天必然會缺水,台灣從北到南,大大小小的水庫總共 50 座,根據原來設計的總蓄水容量,滿載為 20 億噸,正常狀況下,每年每座水庫約可循環蓄滿四次,一年最多儲蓄 80 億噸水資源,然而,隨著水庫淤積,平均容量將只剩下三分之二。
台灣每年需要 200 億噸水,水源 25% 依賴水庫,另外 20% 來自地下水,其他全仰賴河川取水,而河川水量在乾枯季節相差甚多,不穩定的供給來源,完全陷入看天喝水的窘境。
然而不論現在或是未來,台灣很難再蓋新水庫,既有的水庫容量又因淤積不斷萎縮,如果我們再不制訂完善的政策節水,那麼,「缺水」問題將如影隨形地糾纏著所有台灣人民,成為潛在無解的病根。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Zero 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