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是一顆玉米掉在地上,我也會撿起來吃:《誘拐與決斷:我被綁架到北韓的24年》
文/蓮池薰
每年的三、四月,在前年秋天收成的糧食已經見底,但是當年秋天播種的大麥還無法收成,人們面臨嚴酷的饑荒關卡。帶著所有的穀物到山裡去。為了求生,他們在僅有的穀物中加入大量草的葉子、皮和根煮成稀飯食用。
關於「糧食」以及生產糧食的農業,日本與北韓是極端對比的兩個國家。儘管景氣低迷,但是日本還是處於能夠填飽肚子的世界。雖然以份量來看,日本有百分之六十的糧食仰賴進口,但是每年卻有兩千萬噸的食材被當成廢棄物處理。超商和超市為了維持價格,不惜丟棄即將到期的飯糰和麵包。全世界明明有九億人經常處於飢餓的狀態,每年則有一千五百萬人餓死,這樣的做法真是叫人難以理解。
就算是塊壞掉的食物,只要加入小蘇打就沒問題?
北韓人不會丟棄還可以吃的東西。就算是快要壞掉的豬肉,人們也會說只要加入小蘇打一起煮,就不會有問題。他們也充分利用在烹調食物的過程中產生的廚餘。有一天我走進平壤的某棟公寓,發現整個走廊充滿了一股奇怪的味道,窗戶邊還曬著一堆蛋殼以及魚和雞的骨頭。
這些東西會由最基層的住戶組織人民班,送到養雞場當做飼料。蔬菜的殘渣和洗米水也會有養豬的人來回收,而食堂或商店賣剩的食物聽說也會被員工全數打包帶回家去。
由於人民在飲食生活上追求份量和熱量,如何抑制糧食的消耗量成為國家的重要課題。北韓政府甚至規定成人的穀類消耗量每餐約為兩百公克,而兒童和老人每餐則為一百至一百五十公克。這樣的份量各位或許會覺得出奇得多,但是由於缺乏副食品,就熱量來說是不夠的。
如果要日本的年輕人和北韓的年輕人一樣,每天的配菜只有蔬菜可吃的話,每餐兩百公克應該不夠吧!我讀大學的時候,每餐要吃掉烤魚、納豆和大約三百二十公克的米飯。但是在北韓就不行了。基本上,配菜只有泡菜和涼拌蔬菜,米飯只能吃一小碗。
水煮玉米就是夏天最好的零食,禁酒令其實是為了避免浪費食物
一九九○年代之後,有不少人的主食變成營養遠不及稻米的玉米。北韓人喜歡麵食,比起將玉米敲碎煮成「玉米飯」,他們更喜歡用玉米粉做成的「玉米麵」。但是因為玉米麵不擋飢,得吃很多才行,所以變成奢侈品。
對小孩子來說,夏天最好的零食就是水煮玉米。但是上級指示每個人只能配給一根,因為如果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話,到了秋天,玉米的收成就會減少。每根完全成熟的玉米可以提供兩百公克的主食,也就是一個成人一餐的食物,而吃一、兩根不成熟的玉米根本沒辦法當作一餐。
北韓政府頒布節酒令和禁酒令,與其說是為了百姓的健康或維持社會風紀,更重要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防止浪費穀物。北韓人最常喝的酒是以玉米為原料做成的燒酒,一公斤的玉米可以製作出大約兩瓶(每瓶五百毫升)酒精濃度二十五度的燒酒。喜歡喝酒的人一喝至少要喝一瓶,喝完之後還要吃飯,也就是一餐必須消耗七百公克的穀物,因此北韓政府才會嚴格管制酒類。
黃豆渣可以做成人造肉,松樹內皮可做成松糕
政府也拼命彌補糧食不足的部分。一九九○年代後期出現許多「代用食品」,其中最受百姓歡迎的是利用黃豆油渣凝固乾燥而成的「人造肉」。如果到農民市場,就會看到寬五公分、厚數公釐,被捲成消防水管般的帶狀「人造肉」。人造肉乍看之下雖然不像肉,但是聽說如果和蔬菜一起炒,就能夠吃到肉的感覺。
實際吃過的確有肉的口感,味道雖然差很多,但是有雞肉的感覺。由於當時肉類是可望不可即的食物,就算只有口感,能夠讓人享受到吃到肉的感覺的人造肉,對一般百姓來說,也是非常珍貴的存在。
松樹的內皮也是可以充飢的食材。經過去澀處理磨成粉的松樹內皮,混入少許的米粉之後,原本就是製作朝鮮傳統松糕的材料。但當時北韓的松糕只用松樹的內皮製作,吃的時候雖然很有彈性、很好吃,但是吃完之後就糟了。因為松脂有很強的黏性,在腸內凝固之後會造成嚴重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