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宮 v.s. 羅馬競技場 漢寶德:東西建築最大差異在文化
文/漢寶德
東西方兩個帝國最大的差異是文化的根基。
東方的秦漢帝國是建立在帝王的強力征服之上的。當秦始皇征服眾國的時候,他想到的只是權力統治全國。所以在成功之後,他所展現的就是帝王的無上權力。他焚書坑儒,連文化都被視為敵人,因為讀書人不易統治。這樣的帝王當然無法長久,但後來的漢帝,雖然略有修正,開始利用讀書人來治國,但在骨子裡,仍然是以維繫他的王權為重的。讀書人其實都是統治王朝的幫兇。
西方帝國的統治者是以希臘的城邦文化為基礎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領袖是在市民的擁戴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藝術來娛神。因此過著團體的,以美的追求為中心的共同生活。統治者為了市民群體的利益,尊重思想家與藝術家。
由於這樣不同的背景,在東方所發掘的帝國遺址若不是宮殿就是墳墓。阿房宮的基址沒有完全理清,但試掘的台基已有五十幾萬平方公尺。史記上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這些文字足以說明秦始皇這種統治者,役使數十萬勞工,使用全國的財力,只是建造他夢想中的居處。當然不只是居處,讀一下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可知道,當年「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盛況,甚至被誇張的視為「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但是今天所見的古羅馬遺跡就大不相同了。
羅馬的帝王非常在乎市民的福祉,他們所建的公共建築有兩大類。其一為公共浴場。羅馬為市民提供的浴場很充分,使每位市民都可享受到運動與洗浴的樂趣。浴場內除了冷、熱、溫水浴池外,還有演講廳、表演廳與圖書館及戶外運動場。戶內在適當的地點,以自希臘運來的大理石雕刻為裝飾。最大的浴場,卡里開拉大浴場每次可容納一千六百人。浴場所需的水為自遠處山上引來,為此,帝國建造了龐大的引水橋,引進浴場一端的蓄水池裡。而浴場的下面則有非常先進的加熱系統及供水管路。
第二大類是劇場與圓劇場。羅馬市民很清閒,除了洗澡就是看戲,因此需要若干大小不同的劇場。除了表演戲劇的圓形劇場外,圓劇場內表演的是人與獸鬥,人與人鬥,相當血腥刺激,所以被譯為鬥獸場。圓劇場多為橢圓形。另有一種競技場,為細長形的劇場,供賽馬車之用。這是在數萬觀眾眼前博命的競技,正是羅馬帝國的精神所在。
最大的圓劇場是現仍部分存在的羅馬「卡羅修姆」,可以容納五萬人。長軸六二○呎,短軸五一三呎,外牆高一五七呎,分為四層,是羅馬帝國的一大建築奇觀。
Photo from Flickr by daisy.r
※ 本文摘錄自《東西建築十講》 from Readmoo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