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川舞的創作幕後】愛可以按照自己要的樣子來剪裁?《且愛且恨且存在》的創作歷程
文/北川舞
《且愛且恨且存在》是一部探討親情、愛情與人性的長篇作品,裡頭的篇章是由一群在親情中掙扎的孩子們所激盪出的故事,每一段文字皆訴說著自己與父母間的愛恨糾葛,每一個情節衝擊的都是世代間的感觀差異。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結,一份因為想要全部佔有而結下的沉重包袱,繫在那袋子裡的東西可能是偏心、疏離、失落、抑或缺損。
在漫漫人生路裡,儘管前台上演著多麼幸福美滿的劇目,可後台卻總是藏著觀眾看也看不到的慨然;畢竟,每個人都想成為別人的最愛,若可以的話,這份愛最好還能按照自己要的樣子來剪裁。可諷刺的是,那把剪刀卻不是握在自己的手中,更何況剪的是『愛』不是紙;愛的成份有淚、有笑、有苦、有悲、有酸、有甜,更常會有怨與恨,假如親情是血濃於水,當水不斷更替時,愛是否會被稀釋?會變質?
親情象限裡,愛可以成就一個人,也足以毀掉兩個家
當初會想寫這樣一本小說,是有感於「家」對一個人的影響長達了一生,甚至可能還會代代傳承。尤其是當那個家在型式或心靈上有所分合時,上一代的種種抉擇與互動對待,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下一代形成了一股制約,那種桎梏深鎖在靈魂暗處的自我中,讓意識無法察覺、外人無法看透。而可怕的是,即便宿主不斷的抗拒否認,可那份真實的表露卻依舊赤裸裸的踐踏著理智和意識;頓時,人們才驚覺到,原來心裡最不想傳承到的那份親子特質,竟苦苦糾纏著自己,無怪乎在親情的象限裡,愛可以成就一個人,卻也足以毀掉兩個家;因為,我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更遑論是要去控制別人。

倘若有天,你在街頭上望見了這樣一幅場景:「一名西裝筆挺、看似多金的中年男性,挽著一位時尚迷人的熟齡女子,手上拿著四大袋奢華品牌的購物提袋,緊緊並肩依偎的走在人行磚道上。可身後約莫四、五步的距離卻跟了一位小女孩,你本以為他們毫無關連,未料那女子竟倏地轉過頭來瞧了那女孩一眼,似乎是在確定她有沒有跟上;只見那女孩被她這麼一瞧,趕緊加快步伐追了上去,可依舊和他們保持著三尺的間距,彷彿有種不得不跟,卻又不能跟得太近的恐懼。」此般詭異的互動,在你心頭會燃起什麼樣的詮釋呢?這是一個真實的畫面,亦是串起《且愛且恨且存在》所有開端的靈感。
而除了親情之外,這本書裡更有著各式的愛情與友情,畢竟此三者佔去了我們生命中大半的時光,亦左右了我們茫茫的未來,尤其當愈來愈多的男女都僅能在愛情裡輝煌,卻無法在婚姻中堅定時,上一份錯愛所遺留下的親情,是否同樣也能尋回她(他)應有的熱愛?畢竟,再找下一段愛情或許容易,但要覓一份親情卻很困難。
甚至,當你是一個家庭的後進者時,能扮演好哪種角色?是好情人、好妻子(丈夫)、好媽媽(爸爸)、還是好阿姨(叔叔)?你當然可以全部都要,但事實上心中的那份愛卻很難均等的付出對待。尤其是對一個身處在其中的孩子來說,她(他)所經歷的是一段碎裂的親情,迎來的是全然陌生的爭愛,他們口中的爸爸、媽媽,與心中所歸屬的父母,不一定是同一個人,當你面對這樣的情境時會如何自處?
以愛為名,卻可能是打擊與壓力
在過去,「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常被用來遮掩上一代的過錯,甚至藉以規避應背負的人生責任,可在現代,「父母得當孩子的朋友」恰似成了大家敬奉的圭臬,卻也因此模糊了教與養的界線。這世上沒一個人能完全一樣,更沒一份愛能被完整拷貝,但家庭關係與親子互動卻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承了下來,那一幕顛覆親情、倫理與道德的悲歡舞台上,有著你我最原始的愛恨好惡,卻也是最寫實的人生樣板。
你知道嗎?有一種愛可以濃烈到變成恨,甚至在以為不愛之後,依舊緊緊箝住理智的咽喉,導引宿主走向人生的懸崖。或許,在親情的世界中,「堅持」換來的常會是對立,而在愛情的天地裡,「堅持」所面對的最終卻是打擊,尤其當你用著以愛為名的糾纏苦苦相逼時,那份包藏在愛裡的慾望和自我,最終毀掉的會是你所無法承擔的。
當我在撰寫這一幕幕場景與故事時,心頭是掙扎的,因為你所投放的情愫會矛盾、更會糾結,每個人一定都曾當過孩子,卻不一定做過父母,可當你兩者都兼具時,很多衝擊會令人感概、難過和自省。我希望藉由這本小說,帶給讀者更多生命的面向,試著接受矛盾和怨懟在生命中所留下的傷痕,畢竟沒有愛就不會有恨,即便有恨也不代表愛已逝去;因為,但當你自以為恨可以填滿愛的空間時,愛早已乘著縫隙流竄到恨的每一道裂痕中了。
➨➨【北川舞的創作幕後】《且愛且恨且存在》書名與封面的由來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obvias sudoneig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