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小路

和生活搞曖昧──伊格言談艾莉絲‧孟若

文/犁客

「我讀的第一篇孟若作品是哪一篇?」伊格言答得很快,彷彿早就在等這句提問,「我記得非常清楚。」

2003 年,艾莉絲‧孟若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十年前,臺灣出版了一本孟若的短篇小說集。「當時我在書店裡,看到那本書的封面上寫著『加拿大最好的短篇小說』,」伊格言道,「我幾乎沒怎麼翻閱內容,就把書買回家了。」

加拿大最好的短篇小說

伊格言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甕中人》出版時間是 2003、2004 年之交,購入孟若的作品時,他正一面念研究所一面努力創作。「加拿大最好的短篇小說」乍看像是個胡吹大氣的廣告句,但伊格言讀了書裡的第一篇,就發現孟若很厲害。

「我有一段時期很喜歡讀短篇小說,而且我有個關於讀短篇小說的理論,」伊格言解釋:「買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頭平均有十篇短篇小說,先讀個三篇──給這個作者三篇的機會,總會有寫得好的吧?讀到寫得好的,這本就可以繼續讀,如果三篇都寫得不好,那麼其他的也就不需要讀了,不會覺得可惜。」

身為作家的伊格言,十分明白創作者在寫作時得面對的麻煩:「當然,一整本短篇小說不大可能每篇都好。自己寫過就知道,短篇是閱讀時間短,但並不見得好寫,想到好的哏,不可能一本集子裡每一篇都用這個哏。所以,十篇短篇當中,如果有六篇寫得不錯,我認為已經是一本很好的短篇集了;但孟若的短篇作品都在這個標準之上,十篇裡有七篇很好,甚至可以說每篇都很好。」

這篇一下子就勾住伊格言的作品,是收錄在時報版孟若短篇集《感情遊戲》中的第一篇同名作品〈感情遊戲〉(新版由木馬出版,書名譯為《相愛或者相守》)。

和生活搞曖昧

「那時我在唸中文研究所,也在持續寫作,並不排斥讀不輕鬆、難讀的作品;」伊格言坦承,「而孟若的作品是那種一讀就讓我明白:『這真的很厲害!』的小說。」

艾莉絲‧孟若的小說之所以吸引伊格言,最初、大約也是最強烈的特點,在於孟若擅於描寫生活當中某些微渺細瑣的瞬間,寫得入理,寫得深刻。「我之前喜歡用『幽微』形容,不過我最近想到一個新說法──」伊格言道,「讀孟若的作品,你會覺得她在和生活搞曖昧,就是那種還沒公開承認談戀愛,但很注意對方一舉一動的狀態。因為在這樣的狀態裡,所以孟若會從各式各樣的角度去揣想生活裡的那些小事,把每句話、每個表情、每個小動作都揣摩、描述到極內裡、極深入的地方。」

或許是因為艾莉絲‧孟若生長在加拿大的鄉鎮,在傳統的壓力下早早輟學、結婚、生子,接近四十歲才發表第一篇作品,所以像個生活的局外人,格格不入但又極為貼近地觀察著一切;又或許也因為這樣的生活經歷,孟若才能光用一個女人和一座小鎮,就寫出各種生命的模樣。

收錄在《感情遊戲》中帶著自傳色彩的〈家傳家具〉(新版譯名為〈家具〉)、談到姊弟戀情的〈浮橋〉,都是伊格言常拿來當例子、適合選來當孟若入門的作品。篇幅不長,情節簡單,但每個句子,都會觸碰到人生的核心,一如伊格言對孟若作品的形容:

「孟若的小說筆法,揣摩出了命運的形狀。」

攝影:小路

➨➨活動訊息:【經典也青春系列講座第二講】我就要我的生命像這樣:伊格言談艾莉絲‧孟若

延伸閱讀:

  1. 噬夢人
  2. 零地點 GroundZero
  3. 拜訪糖果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