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殖民的遺跡,卻也是文學與歷史的見證──台北城市散步「楊佳嫻的溫州臺大」印象

文/何宛芳

走入臺灣大學周邊的溫州街小巷,放眼幾乎都是低矮而略顯凌亂的公寓,也難怪帶領這一次臺北城市散步「臺大溫州」場次的詩人楊佳嫻笑說,要逛遊這一帶,得要多用點想像力,才能體會巷弄街廓的歷史味道……。

即使如此,這個區域的歷史意義,仍是不容小覷。

「臺大不應該只是臺大人的臺大,而是所有人的臺大,大家都應該可以對臺大表示意見,」楊佳嫻解釋,臺大不但是日治時期與臺灣發展的縮影,整體校地(包括溪頭林場等),甚至還佔了臺灣地理面積的1%,而「臺北城市散步」所舉辦的這一趟臺大溫州導覽,或許就是讓大家認識這裡的有趣起點。

以臺北帝國大學為核心的社區規劃

臺大附近的溫州街廓規劃,始於日治時期。那時候,圍牆包著一棟棟宿舍,大都屬於日式建築,還有麵包樹點綴其中,房子樣式不但隨著官階而有不同,整體氛圍也與一般臺灣本島人的活動區域大異其趣。這樣的社區風景,自然都是跟著對街臺北帝國大學的整體規劃而來。

「現在只剩下溫州街 52 巷還有四棟日式建築了,」楊佳嫻感嘆,但建築美歸美,卻並不全然出於日本政權對臺灣人的善意。臺灣總督後藤新平曾這樣評論:支那人是物質的人種,要用宏偉的建築對比出臺灣既有的落後,才能讓臺灣住民真正對日本的統治心悅誠服。

這些建築,甚至是現今的臺灣大學的老建築群,多多少少都是此時代背景及政治目的下的產物。

多元豐富的書店風貌

楊佳嫻在導覽開始前就謙稱,自己不是臺北人,對臺大溫州這一帶的認識,也是以進入臺大就讀及近幾年搬到附近社區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對她來說,溫州巷弄最特別的就是這裡的書店文化,也才會選擇永樂座書店作為這次導覽的起點。

楊佳嫻於永樂座說明溫州巷弄特殊的書店文化
楊佳嫻於永樂座說明溫州巷弄特殊的書店文化

「我在臺北的這段期間,就是看著重慶南路的沒落,」能跟「買書」劃上等號的,也只有臺大溫州這一帶了。為什麼書店多,當然跟臺大就在對街有關,包括木石文坊簡體字書店、專注於臺灣研究的南天書店、還有包括旅遊、女書店在內的各種主題、二手書店……。多元特色的書店散落在巷弄裡,不但頗有菁英文化搖籃的味道,逛著書店穿梭其中,也形成一種獨特的空間互動感。

唐山書店是許多臺大人文社科學生入學後必定報到的書店,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間,不同年代的海報一層層往上貼,一把摸上去,軟綿綿地就像肥前屋的玉子燒,是紮實的時光印記。
唐山書店是許多臺大人文社科學生入學後必定報到的書店,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間,不同年代的海報一層層往上貼,一把摸上去,軟綿綿地就像肥前屋的玉子燒,是紮實的時光印記。
小巧可愛的流浪旅遊書店,開門營業的時間很有個性,曾一度讓楊佳嫻以為「這是一家以不開為特色的書店。」
小巧可愛的流浪旅遊書店,開門營業的時間很有個性,曾一度讓楊佳嫻以為「這是一家以不開為特色的書店。」

街坊鄰居都曾是歷史課本裡的要角

除了獨樹一幟的書店聚落,溫州街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場景,不少沒落知識分子都在此地度過晚年,我們曾在書中讀到的歷史人物,也都在這一帶做了彼此的鄰居,而這也成為臺大校友白先勇筆下的中篇小說《冬夜》的故事背景。

說到這裡,楊佳嫻也忍不住爆了一個在地人才知道的八卦:據說知名畫家徐悲鴻的原配蔣碧薇移居臺灣後就是住在溫州街,與曾任立法院長的張道藩,有著特別的一段感情。當時街坊鄰居都知道,如果在附近看到黑頭車,那必定是張道藩又來看蔣碧薇了!

象徵著向知識謙卑的低調校門

走到對街的臺灣大學,首先看到的就是低調的臺大校門,象徵著在知識面前的謙卑態度。但如此的不起眼,也讓當年追隨著簡媜腳步上臺北的楊佳嫻,大感失望。還好經過了校門轉個彎,椰林大道便在眼前開展,這其實是特意營造出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往前走去,新總圖書館就位在日出方向。

向著日出方向的椰林大道,盡頭就是新總圖書館。
向著日出方向的椰林大道,盡頭就是新總圖書館。

楊佳嫻解釋,這看似無用且毫無遮蔭效果的椰子樹,其實是源於日本人對南國的既有印象;為了軟化景觀,1930 年代後,臺大校方也增加了樟樹與菩提樹的數量,希望多少為校園增加些綠蔭。

此外,日治時代所留下的帶著歐洲風味的建築群,也是校內最值得一看的校園景觀:包括現為臺大校史館的「舊總圖書館」、目前為文學院的「文政學部」,及與文院遙遙相望,現為行政大樓的「理農學部」。

臺大校史館陳列不少知名校友,包括王文興、辜振甫等人的論文手稿,人類學系多年累積的文物,也相當值得一看。
臺大校史館,陳列不少知名校友,包括王文興、辜振甫等人的論文手稿,人類學系多年累積的文物,也相當值得一看。
現在的校史館,特別留下了一區維持過去舊總圖時的陳設。綠色的銀行燈加上沈重的木質桌椅,是不少老臺大人期末考熬夜拼戰的共同記憶。
現在的校史館,特別留下了一區維持過去舊總圖時的陳設。綠色的銀行燈加上沈重的木質桌椅,是不少老臺大人期末考熬夜拼戰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