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歷史小說不小心就穿幫

小說寫作,最需學問的就是歷史小說。歷史小說容許虛構,然而,小處可虛,大處卻不得不實,至少基本盤得鞏固好,不能出錯,不然便被看破手腳,評價即差了。

歷史小說寫作要具備基本文史知識。什麼基本知識?比如說人名。一個人如果不同階段有不同名字,作者在敘述的時候怎麼叫,都可以,唯對話時,不可混淆。比如一個人,本來名叫王阿醜,三十歲發達後改名王城武,小說可以這麼寫:「王城武小時候很調皮」,但不能出現這樣的句子:「王城武小時候很調皮,他媽媽常罵他:『城武,你太調皮了』。」因為,小時候,他叫阿醜,媽媽不可能喚他「城武」。

此好比鄭成功,爸爸、媽媽只會叫他「森兒」,不會叫「功兒」。鄭成功本名鄭森,「成功」的名字是明朝皇帝(南明隆武皇帝)所賜,而且賜姓「朱」,和皇帝同姓,所以他被稱為「國姓爺」。

這裡引發一個問題。後世稱「鄭成功」,是錯誤的,「朱成功」才對。我們寫小說,不能寫鄭成功說:「我鄭成功」,要嘛也是「我朱成功」。然而鄭成功生前,為表謙遜,不用朱姓,只自稱「國姓」,時人也以「國姓成功」稱呼他。

再如皇帝。當代人如何稱呼當代皇帝?稱皇上、聖上,沒問題,但我們現在熟知的皇帝名號,如唐太宗、漢武帝、齊桓公等,不是諡號,就是廟號(年號、尊號例外,詳後),是帝王死後才冠上去的名號,皇帝生前不知他叫這個名,百姓與王公大臣也不知道,所以不可能在皇帝活著時這麼叫,皇帝也不會自稱什麼帝。鄭問《刺客列傳》,曹沬挾持齊桓公(姜小白)一節,魯莊公對齊侯說:「多謝桓公」,曹沬步下盟壇時說:「多謝桓公……」,錯了。桓公是諡號,曹沬挾持齊桓公時,沒人知道齊王姜小白是歷史上知名的齊桓公。

又如日本漫畫《諸葛孔明時之地平線》更離譜,漫畫裡一群人議論紛紛,對話中提到皇帝,稱呼他「獻帝」。當時皇帝是漢獻帝沒錯,但那是諡號,死後才有,不能出現在他生前的人物對話裡。(例如曹操說:「獻帝……」 這句話是不可能出現的。)

諡號、廟號這兩項都是皇帝死後才定名的。周朝以後、唐朝以前的皇帝,我們習慣稱呼他們的諡號,例如周武王、齊桓公、漢武帝。

諡號是在帝王死後,官方依其生前的功過善惡、政績表現,照一定程序,以諡法,給予諡號,以示評定。諡號有好有壞,好一點的像「文」「武」、「康」、「平」,不好的如「煬、」「厲」,也有的可憐兮兮,帶有同情,如:「哀」、「湣」。

可這樣不是很奇怪嗎?好像子孫在給上一代打分數(子議父、臣議君),所以秦始皇登基就把周朝開始的諡法制度給廢了,他是始皇帝,後世依數字累積,如二世、三世。到了漢朝才恢復。

起初,諡一般為單字,也有兩三字的。但唐朝以後,諡號字數越來越多,有多達二十多字的,這樣後人怎麼稱呼啊?幸好唐以後幾乎歷任君王都有廟號,簡短如之前的諡號,於是從唐朝開始的皇帝,我們就叫他們的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宋神宗等。

所謂「廟號」,是某君王死後,供奉在太廟而追尊的名號。商朝就有廟號了,周朝確立諡號制度,不用廟號,漢朝恢復。最初廟號審理從嚴,漢朝皇帝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到了唐朝,一般都有廟號。

諡號多用「王」、「帝」字,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不管如何,兩者多由後一代皇帝所追加,偶有隔代或之後數代追贈的。所以前面說,當代人不可能喊在位的皇帝為什麼帝什麼宗,就是這個道理。

明清時期,事情就沒那麼複雜了,今人對明清皇帝稱呼的名號,大部分是他們的年號,如萬曆、康熙、雍正、光緒。

公元前 141 年,漢武帝開始用年號。他老兄在位四十四年,就用了十一個年號。此後歷代君主都用各自的年號,年號換來換去,好多個。翻開《資治通鑑》,各帝各號且很多號,年號多如繁星,記不得,不同年號之間究竟相隔幾年,也得代換成公元之才能計算,總之煩死了。

幸好明清兩朝,皇帝佛心來的,一帝一號,於是大家就用年號作為這兩朝皇帝的代號。當你說「光緒皇帝」,大家都知道,若說「清德宗」,卻會問:「這誰啊?」

另外某些君主生前為自己起「尊號」(徽號),如慈禧,這說來話更長,不提了。

中國與台灣知名的歷史小說作家,學養俱佳,這些基本文史常識都懂。會犯錯誤的,多半是漫畫家、影視編導。日本三國漫畫有一畫面,臣子對著皇帝喊「劉協大人」,這是打死也不可能的事,除非叛變,臣子避諱都來不及了,不可能直呼皇帝大名;二來,古人尊稱以「字」而非「名」,就算要喊皇帝,也只可能稱字。

若不注意,國名、朝代名與皇帝名一樣也容易弄混。三國時,劉備/劉禪政權,以漢朝繼承者自許,蜀是主要統治地區,蜀漢,是後人用來區別漢朝所喊的國名,就像南北宋、東西漢,俱為後代所稱。蜀國,更是敵對者魏、吳不禮貌的稱呼方式。因此電視連續劇裡蜀漢旗幟上大大的「蜀」字,那是開玩笑,中央政權變成地方政權,劉備就從皇帝貶為區長、地區領導人了,這是只有犯賤的首領才會做的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yeowatzup

果子離群索書

延伸閱讀:

  1. 影響世界的人:鄭成功
  2. 鄭成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