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會組小團體?阿德勒:因為自卑
文/阿德勒(Alfred Adler)
適用於孩子身上的道理,某種程度也適用於成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軟弱,和成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軟弱非常類似。我們大家一定都曾深感無能為力,對生活的某種難題無所適從,只覺孤掌難鳴。因此,成人身上最強烈的傾向之一就是組小團體,這樣一來便能以某社群成員的身分自居,不會淪為被孤立的個體。這樣的社會生活(social life)對於克服無能感與自卑感絕對大有助益。
動物界的情形也很類似,弱小的物種一定過著群居生活,除了團結力量大之外,亦可滿足個體的生存需求。比方說,一群水牛定可自我保護、擊退狼群。只有一頭水牛絕對寡不敵眾,但如果是好幾頭水牛聚在一起,就可站穩腳步、同心協力擊退天敵,保住性命。
基於這一點,我們可預期在人類社會裡,每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力與技能都不一樣。而一個調適得宜的社會,絕對會義不容辭地為每一位成員提供支援,幫助他們發揮能力。各位務必理解這一點,否則會誤以為可以單純根據一個人的天賦能力來判斷某個人。
事實上,即使某個人在孤立的環境下出現了某些缺陷,但只要他能回歸組織完善的社會,就很有可能補足欠缺的能力。
兒童早期的行為最能闡述這個事實。當孩子無法滿足自己的渴望,就會希望獲得大人的關注,而方法就是發出類似語言的聲音。但如果孩子不需要引人注意,就根本不會想開口;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便是如此。幾個月大的新生兒毋須說話,母親就會盡其所能滿足其需求。根據個案紀錄,有很多孩子到了六歲還不會說話的理由,正是他們根本沒有開口的必要。
由此可知,我們在從事研究時,務必時時檢視待探討事實的整體社會脈絡。我們必須檢視社會環境,才能明白個體選定了哪一種「充滿優越感的目標」。我們也必須檢視社會情境,才能了解為什麼當事人會在某些方面失調。比方說,有些人之所以會有語言障礙,是因為他們無法透過語言與其他人正常溝通。口吃者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社會訓練與常識直接相關。當我們說一個人可運用常識化解自身的困難時,我們心裡所想的常識是一套社會群體的智慧。此外,如上一講提過的,根據只有自己才懂的語言、道理行事的人,就是一種異類。精神失常之人、精神官能症患者以及罪犯,都屬於這一類人。我們也發現,這些人對他人、制度、社會規範等都漠不關心,這些事物對他們來說毫無吸引力。但是,唯有透過這些事物,他們才能獲得救贖。
在面對這些根據私人道理(private intelligence)行事的人時,我們的任務是要讓他們對社會事務(social facts)感興趣。神經質的人總覺得只要自己本意良善就能理直氣壯,但光靠這點並不夠。我們必須讓他們理解,在社會上真正重要的是他們完成了哪些成就、做出了什麼貢獻。
我們只要觀察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現他們沒有一種絕對固定、正確的回應方式。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因應之道。他們都努力追求更好的人生風格,只不過追求的方式不盡相同。他們會犯下不同的錯誤,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追求成功。
我們常看到視力不好的孩子對視覺性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在視覺方面發展出敏銳的機能。以古斯塔夫.佛瑞塔格(Gustav Freitag)為例,這位成就非凡的偉大德國詩人患有嚴重的散光。詩人和畫家常有視力方面的問題,但這種缺陷反而會促使他們對「視覺」更感興趣。佛瑞塔格自述道:「由於我的眼睛和別人的不同,我被迫善用並訓練我的想像力。我並不知道這麼做能否幫助我成為出色的作家,但不論如何,視力不佳反而讓我透過幻想看到更美好的事物,超越任何視力良好的人在現實中所見的一切。」
想分辨孩子具有何種人生原型特質,有具體的方法可循:檢視他們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興趣、他們為了超越其他人而做了哪些計畫與努力,以及他們立下了哪些充滿優越感的目標。
在緊張或艱困的情境之下,錯誤會更明顯。在困難或全新的情境中,人生原型就會表露無遺,而絕大部分困難的情境幾乎都是當事人完全陌生的領域。第一講曾提過,在新的社交情境中最能清楚看出一個人對社會感興趣的程度,真正的原因就在這裡。
若把一個孩子送到學校去,他在學校表現出來的社會興趣,和在一般社會環境下是相同的。孩子可能和同學相處融洽,也可能拚命避開他們。倘若孩子變得過動、狡詐、愛耍小聰明,我們就必須檢視他們的內心,找出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看到某些孩子必須在特定條件下才會有所行動或是凡事猶豫不決,我們就要非常小心,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後在面對人生、人際關係與婚姻時,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大家一定都碰過這種人:嘴上老掛著「要是我的話就會這樣做……」「我本來也想接下那份工作的……」「我想反抗他……但是……」。這些說法都代表了強烈的自卑感。事實上,如果我們從自卑感這個角度出發,對於說話者的某些特定情緒,像是懷疑,就會有不同於以往的全新看法。我們都知道疑神疑鬼的人永遠只會費心猜疑,因而一事無成。但是,當他們採取否定立場說「我不做」時,通常都是心口如一,真的會收手不做。
個體心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訓練這一類人揚棄猶豫不決的態度。面對這些人,最適當的做法是激勵鼓舞(encourage),而非使之灰心喪志(discourage)。我們必須讓他們徹底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對困境、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自信;也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感。
Photo from Flickr by Hartwig HKD
※ 本文摘自《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