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第三講】張耀升 × 陳蕙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黛萊達透過《母親》最想和讀者說的那一句話是……

文/芒果青

將近百年前義大利薩丁島,年輕的神父保羅跟隨母親來到一個幾十年沒有神職人員的偏遠村落,成為當地村民的信仰支柱。對母親來說,兒子就是她的驕傲和希望,但保羅卻在此時愛上當地的富家女愛格妮斯,兩人還計畫私奔。「神父為何不能結婚呢?」起了凡心的兒子,和意圖阻止兒子戀情的母親,產生了母子、戀人情感的羈絆,以及世俗與信仰的衝突;而且這一切的高潮起伏,全都濃縮在兩天之間⋯⋯。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拉齊亞・黛萊達(Grazia Deledda,1871-1936)被譽為「最輝煌作品」的經典小說《母親》(La madre),而這樣的讚譽到底為何而來?

「經典也青春」第三講講座,就邀請到小說家張耀升以「一體兩面的墮落與救贖」為題,深入導讀這部作品。若要進入《母親》的內心世界,張耀升認為,首先就要先從基督教及聖經對西洋文學的深遠影響出發,因為故事中角色對於人生的問題,往往就是一個人神之間的對話。

主持人陳蕙慧
主持人陳蕙慧

「我們可以試著回到西方的宗教和哲學概念,將自己從普遍世界的經驗抽出來,不停去思考人物的想法和行為。」張耀升指出,閱讀西洋文學其實有公式可循,只要找出作品中兩種價值觀的對立,就有助於理解作家對於該價值觀的理解與主張。就像《鐵達尼號》裡的愛情之於金錢階級,《百年孤寂》裡探討讀遺忘與對立,「文學作品就是作者對於兩種價值觀的辯證過程。」

神的旨意?人的意志?

為了讓大家能更理解西洋文學史的脈絡,張耀升透過各時代文學作品的主題轉變,來說明信仰對於西洋文學的影響。

張耀升先將西洋文學初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漫長的中古時代,當時人受教育是為了能理解聖經和上帝,因此文學裡只有神的觀點,代表作品為《聖奧古斯丁傳》(或為《奧古斯丁懺悔錄》,Confessions)、道德劇《人人》(Everyman),內容多是單向宗教勸善模式。

進入第二階段的文藝復興時期之後,文學作品開始從人的觀點看世界,重視人道主義的訴求。最典型的作品是《失樂園》(Paradise Lost),亞當吃掉禁果,被神從伊甸園逐出的故事,說的正是人在行使自由意志(Free will)之後,面臨快樂的墮落(Happy Fall)──人一方面因為失去動物般的純真之心而離開神,卻又因此獲得知識、會思考的能力。

在第三階段的寫實主義,作品的視角延伸至人與社會的關係,這個時期的作品幾乎看不見神的存在,而是以世俗的衝突為核心,訴說人完全憑著自由意志行事而面對的種種後果。例如《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主角因為婚外情拋夫棄子,最後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十九世紀末,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的進化論,引發了人的起源和存在的一連串探討,以及第四階段「自然主義」的興起。人到底是由神創造,還是像生物般自生自滅?在《母親》的故事中,作者雖然沒有描述神的具體存在,卻一再透過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情感和掙扎,談論人(自由意志)與神(信仰)之間的衝突。

主講人張耀升
主講人張耀升

反轉的英雄歷程

相較於母親在華文文學裡,養育兒子報效家國的忠義形象,比如歐陽修母畫荻教子、岳母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黛萊達描寫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拔兒子成為神職人員,更在兒子一步步邁向墮落之路時,堅定而踏實地鼓勵和支持著兒子,讓張耀升認為,小說裡雖以母親為名,講的卻非一般人的母親,而是宗教裡守護神子耶穌的聖母瑪麗亞。對此,主持人陳蕙慧也深有感觸,當母親看到小孩墮落覺得痛苦,曾企圖用門閂拴住想保護保羅拒絕誘惑,無奈關得起門卻關不起心,保羅早被心魔入侵。

張耀升則進一步指出,母親想盡辦法阻止保羅墮落,她的反應為故事帶來了最大的高潮,而故事卻在這高潮處戛然停止,徒留問號。一般在西方文學的結尾,當故事裡人物克服重重困難,理應重返新世界、擁有新的價值觀看視一切,「但這整本書寫的就是一種反轉的英雄歷程,甚至是到最後的一種無能為力。」

《母親》裡的故事雖然只有短短兩天的歷程,角色也不多,黛萊達卻能深入刻劃母親的焦慮和兒子的掙扎,將心情的變化扣得極其精準,成為西方經典的一環。」陳蕙慧讚道。

萬一神的世界根本不存在怎麼辦?張耀升認為,黛萊達用精簡的篇幅描寫母親的困境,最後的結尾交代出戲劇的效果,帶來的震撼和意涵,剛好也留給讀者們很大的空間思考。無論是人性的情感和掙扎,西方文學裡的宗教和哲學概念,都很值得被拿來討論與解讀。

經典也青春第三講:一體兩面的墮落與救贖

主題,作者最想和讀者講的那一句話

另外,《母親》也是一部現代主義濃厚的小說。現代主義是自然主義之後,人們對於價值混亂之後,更深入一層的自我懷疑和省思。書中就是在封閉性的場景(島上村落)和時間(兩天)裡,傳達人物內心世界的糾結。

不論是《母親》,或是其他的西洋文學作品,張耀升建議大家可以先試著從小說的寫作背景和西洋文學的脈絡開始認識,在文章裡尋找線索,會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講述的主題,因為「主題往往是小說中隱藏的價值觀,找到它,就能發掘出作者藏在作品最重要的訊息,和作者最想和讀者講的那一句話。」

至於黛萊達想和讀者說的那一句話又是什麼?又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體會到作品裡的意涵?也許是五十個小時,也許是一步之遙。雖然可能每個人得到的答案不盡相同,不過一個人若用時間閱讀經典,經典也將以某種形式,給于時間的禮物吧。

延伸閱讀:

張耀升於 IC 之音「經典也青春」廣播節目中介紹《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