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故事,必須一再的被訴說
文/口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Emmely Machteld
It happened, therefore it can happen again: this is the core of what we have to say.
──Primo Levi
最後一站來到柏林。早在安排行程的時候,就已預知這不會是一個太輕鬆愉快的旅程ending。近郊的集中營、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一一列入待訪行程,比起繁華的菩提樹下大街、列入世界遺產的博物館島或近郊華麗的忘憂宮,這些充滿沉重歷史的景點反而更覺得不去不行。然而,以為自己早已做好心理準備,沒想到在真的踏上這些紀念地時,迎面而來的衝擊竟遠遠超過預期所能承受。
走在早已廢棄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中,儘管多數建築已被拆除殆盡,在空曠遼闊的營區裡僅留下幾排作為展示集中營與囚犯受難歷史空間的營房,你仍會感覺到空氣異常的沉重。即便五月初的德國仍吹著呼呼冷風,還是吹不散營中空氣特有的凝滯感。陽光照耀著,但那些火葬場的花圈、樹林中的石碑蠟燭、錯身而過的黑衣猶太婦女掛著止不住的淚,肩膀不住的顫抖,你可以清楚感覺到,這裡,曾是一個連地獄都不足以形容的世界。曾經看到網友描述進入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時,感覺時間像是被真空抽走一樣,掉入歷史的黑洞中無法脫身,我想,大概沒有比這個更貼切的形容了。
柏林市中心、布蘭登堡大門附近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則是另一個讓人情緒崩潰之地。除了展示被迫害的歷史之外,館內有一個黑暗的房間,周遭牆上藉著投影光打著歐陸各國因屠殺而死亡的猶太人數,總計超過六百萬。地上投影著一格一格的文字訊息,都是來自各地的猶太受難者,想盡各種方式遺留下來的。有父親自殺前遺留給已脫逃女兒的訣別;也有被抓進集中營的俘虜,寫下對未知命運的恐懼。儘管房內人潮眾多,但每人都只是屏息無聲地讀著光影中的一字一句,在靜謐的黑暗裡,偶爾只能聽見幾個參觀者吸著鼻子啜泣。
情緒雖然深受眼前所見之影響,但也不免疑惑,為什麼猶太人不集結起來反抗?為什麼不早點逃走要留下來當待宰羔羊?除了集中營大屠殺、人體實驗的行為被有意掩蓋,大屠殺剛開始時,多數國家甚至連許多猶太人自己都不相信有這回事之外,後來看了《我的鄰居希特勒》一書,對於其箇中眉角與時代氛圍才終於明白一些。
《我的鄰居希特勒》描述現年90歲、猶太裔歷史學家艾德加從五歲時,和大魔頭希特勒當了十年對門鄰居的生活回憶。書稿由1929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出生於優渥猶太家庭的艾德加,童年生活充滿著明亮又溫暖的色彩。然而,隨著年份推進與納粹的得勢,和希特勒當鄰居的這十年間,艾德加的幸福童年逐漸變調。學校裡最要好的朋友不再與他說話;褫奪猶太人公民權的紐倫堡法案通過後,從小陪他長大的德裔保母也不得不離開;身兼德國重量級作家與歷史學家的伯父利翁則因為著作成了納粹頭號公敵,爸媽開始談論起流亡。艾德加開始學習當個隱形人去對抗這個世界,並透過他家窗戶,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直到反猶行動逐漸加劇,直到1938年蓋世太保甚至破門而入,將他的爸爸拖進集中營,艾德加一家終於決定準備逃亡。
閱讀本書的過程,有種從明亮色彩進入到晦暗沉重黑白的無力之感,一切的童真、正義、真理,都隨著現實與時間的推進而破碎。猶太人的迫害,如何是一段像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長期被迫害的心境感受,周遭的人民是如何受到納粹煽動,對種族迫害的漠視,甚至成為讓希特勒合法取得權力的助力。這一切,都讓人在看完書後,仍能不斷的反思良久。
就如柏林大屠殺紀念館入口處牆上寫著的: “It happened, therefore it can happen again: this is the core of what we have to say.”
有些故事,真的必須不斷的被訴說,被記憶。
《我的鄰居希特勒》是【普普相對論:史普X科普書展】選書
7/31前,2本以上享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