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版圖靈測試:電腦也能創作文學作品? 它們的表現會超越人類嗎?

編譯/白之衡

人類發明電腦、機器人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讓它們越來越像人類的步伐。今天的機器人已經可以執行手術,製造車輛,撰寫商業新聞,甚至表達人類情緒。如今,還有人提出讓機器人與電腦更加擁有人類靈魂的疑問:它們能夠譜寫文學作品和音樂嗎?

提出這個疑問的是美國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 College)的紐康計算科學學院(Neukom 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他們計畫在跨年度的下一學年舉辦一系列競賽,考驗參賽者能否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譜寫出具有「人味」的詩、小說和舞曲,甚至讓具有專業背景的評審分辨不出作品出自人或機器。

紐康計算科學學院的主任洛克摩爾(Dan Rockmore)說:「從過去的紀錄來看,只要我們在人工智慧上取得進步,人們總是會說,『但是,電腦又不能畫出夕陽,』或者『電腦又寫不出美麗的十四行詩,』是嗎?這的確是個問題。」

電腦真的不能從事和人類一樣的藝術創作行為嗎?這是洛克摩爾無意間思考出來的疑問。

身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者,洛克摩爾想出這個競賽的靈感來自他在健身房的飛輪課程。課程期間播放的音樂讓他開始思考,這些音樂的節奏如何能與他踩飛輪的步伐搭配得天衣無縫。當他得知教練挑選音樂時完全不需要電腦軟體的輔助,讓他吃了一驚。他開始想,程式也能做到一樣的事嗎?

「那是一種創作行為,一個好的飛輪教練就是一個藝術家。」他說,「這件事有點啟動了我的思緒,我開始思考一部電腦或一套運算法能不能製作出某種人類難以分辨、甚至人類還可能更喜歡的東西。」

於是,這一系列競賽就誕生了。

這是紐康計算科學學院舉辦的第一屆賽事,某程度來說,是「圖靈測試」(the Turing Test)的另一種型態。

「圖靈測試」企圖透過人類與電腦的對話,測試人類是否能分辨出對話者並非真實的人類。去年,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才宣布,來自俄國的古斯曼(Eugene Goostman)就在「圖靈測試」中騙過人類,讓人相信他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是一位十三歲男孩。

但即便電腦已經進步如此,「人們依然老是說電腦不能寫小說或詩。」洛克摩爾說。

「我們希望在這次競賽裡,鼓勵人工智慧專家接受挑戰,創造出另一種面向的人工智慧──創作智慧(creative intelligence)。」

小說、詩、舞曲 三路競賽

這一系列競賽將分成三項進行:小說(DigiLit)、詩(PoetiX)、舞曲(AlgoRythms)。小說項目部分,期望參賽者能達成的是讓人工智慧寫出一篇足以刊登在 MFA 學生作品集或《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上的短篇故事。詩則要求參賽者讓人工智慧寫出傳統的十四行詩,可以是「莎士比亞體」(Shakesperean),也可以是「佩脫拉克體」(Petrarchan)。

舞曲部分,最終則會以現場 DJ 音樂派對的方式進行,讓六位決賽入圍者與真人 DJ 不登台現身的規則之下互相競賽,每一組人 15 分鐘播歌,讓參與派對的聽眾透過票選判斷他們聽到的音樂是人或電腦譜寫出來的。

不論是文學作品或是音樂,獲勝標準只有一個:多數專業評審與聽眾認為你的演算法寫出來的作品是真人所為。

儘管許多人對於逐漸精進的機器人技術會與人類產生什麼關係存有疑慮,但是洛克摩爾認為這個競賽並沒有藐視人類想像力的意圖。相反的,他認為這是一次從創造力與人類品味的角度研究神經科學的機會。

「這是一項製作動人文學篇章的挑戰,我認為接受這項挑戰,能讓你認真去思考一篇故事能感動人的是什麼,以及成就一篇故事的是什麼,」洛克摩爾說。

「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這是人性中長久以來都有的傳統,所以這(項競賽)只是提供另一種途徑,讓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戴上另一種鏡片,不是為了取代它,而是要真誠地去面對它。」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ogan Ingalls
資料來源:FortuneCTV NewsDartmouth College Neukom Institute Turing Tests in CreativityiT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