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思書軒】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三):只為了娛樂,其實把劇情搞得更糟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一):這是不折不扣的黑心商品
➙➙豬玀紀,失落的世界(二):不關心科學,其實只想賺錢
《侏羅紀世界》惹毛了不少科學家,原因在於,雖然《侏羅紀公園》和《失落的世界》原著小說在科學上仍有不少缺失,但麥可‧克萊頓已很嚴謹地使用當時科學界最新的想法,如果麼大型的製作不沿續這種精神,是對麥可‧克萊頓的無情羞辱!其實在《失落的世界》的電影版,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把原著小說裡頭大量的科學元素刪除,著重在恐龍大鬧聖地牙哥市,已經讓很多科學家大失所望了。
為何要有科學?
商業電影的本質是娛樂,為何麥可‧克萊頓的小說要使用大量的最新科學研究理論?因為麥可‧克萊頓關心科學發展,他雖然脫離了學術界,不過曾在頂尖的沙克生物研究院當過博士後研究,也曾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工作者。如果不想沿續麥可‧克萊頓的精神,那就起爐灶吧,拍一部不相干的恐龍怪獸片,誰理裡頭科不科學啊,我們這些科學愛好者才沒空無聊到去挑每部怪獸片毛病。
我們對電影要有一定的科學真實性要求,因為麥可‧克萊頓的作品就是標榜有最新的科學知識和理論啊!《侏羅紀世界》的設定和片名,明顯就是要騙當年受《侏羅紀公園》感動的影迷入場,有些小影迷長大了還能帶小孩去重溫童年舊夢。可是交出這種水準的科學,真不愧是詐騙集團無誤!
科幻電影為了劇情,不免要犧牲一些科學,可是有些偉大的電影,除了《侏羅紀公園》,去年爆紅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Thorne)在他的好書《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中,詳細闡述他在這部電影中,費盡心思地顧及最大限度的嚴謹科學,絞盡腦汁為巨人黑洞做出特效所需的數學方程式。相對論迷絕對比恐龍迷少非常非常多,但他們的這麼努力不懈,真叫人肅然起敬。
好吧,《侏羅紀世界》是部娛樂片,先不談科學,來談劇情合理與否,我們也可以這麼推論:如果他們不用最新的恐龍知識(例如恐龍原來有羽毛)就會出現不合理劇情。我們想想,這個公園一定收費頗高才能營運甚至賺錢,因為成本非常高,對吧?那麼去參觀的人,大部分會是有錢的恐龍迷吧?如果《侏羅紀世界》中的迅猛龍沒有羽毛,會更暴走的是這些恐龍迷還是我?他們還會付出高昂的參觀費用嗎?事實上,我有些朋友唸小學的孩子早就知道恐龍有羽毛了,他們帶小孩去看這部電影,結果被失望難過的小孩吐槽。
因為設定要沿續第一集《侏羅紀公園》,所以《侏羅紀世界》的恐龍沒有羽毛,可是編劇們大可說他們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修正了園區裡恐龍的樣貌,劇情上也會更合理,因為如此一來,他們連那隻變態的帝王暴龍都不必做,只要先做出有羽毛的迅猛龍,不就行了嗎?他們會出包,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入園的遊客已經對一般的恐龍麻痺,所以必須創造出全新的、更兇猛、更殘暴的新恐龍來重拾遊客的關注,可是中間跳過有羽毛的恐龍先搞一隻超危險的,合理嗎?雖然那隻帝王暴龍是要做成武器的,但是這種太跳躍的劇情,注定讓它只能是部爽片而已。
迅猛龍等等沒有羽毛,恐怕更大的考量是成本。雖然加上羽毛,對特效的要求更高,可是當初《侏羅紀公園》在影史上的最大突破,不就是創新地使用大量電腦特效?《侏羅紀世界》只拾前人牙慧,創新性大不如其票房亮麗,影史上的地位肯定遠低《侏羅紀公園》,更何況演員演技也不如後者。
《侏羅紀世界》劇情上不合理處還包括:正常人不會以為帝王暴龍逃出去時,就馬上打開柵門進去玩耍,所以帝王暴龍暴走逃出牢籠,就像八仙粉塵爆的活動負責人一樣,男主角其實要負最大的責任!可是最後他反而成為英雄,這根本就不道德啊!
《侏羅紀世界》劇情不怎麼樣,不僅是我如此認為而已,爛蕃茄(Rotten Tomatoes)總結影評的評語是:「Jurassic World can’t match the original for sheer inventiveness and impact, but it works in its own right as an entertaining –and visually dazzling –popcorn thriller」,就是說它太不如前,只是部爽片。我也曉得,很多網友認為我認真到無聊無趣了,這我不想辯駁;但做為一部超級賣座的爽片,除了票房上的成功,還引爆這麼多話題,從恐龍到高跟鞋,在商業上算是厲害的。可是純粹做為一件商品,消費者提出自己的經驗,是天經地義的,我不認為我有必要改變這是部爛片的想法,而且要不是它超級賣座,我還沒空理它咧。
倒帶回廿幾年前,舉幾個例子說明《侏羅紀公園》對科學界的貢獻,科學家盛讚《侏羅紀公園》而幹譙《侏羅紀世界》,是有道理的。雖然過了廿幾年來看,《侏羅紀公園》錯誤百出,可是當時麥可‧克萊頓已經用上他能找到的最新資料了。科學會自我修正,在《侏羅紀公園》,麥可‧克萊頓認為暴龍看不見靜止的物體,到了《失落的世界》才修正成暴龍其實看得見,只是他們用了蛙的基因體才導致該現象。
其實在《侏羅紀公園》推出之前,恐龍研究是已經算是冷門的古生物學中的冷門,很多恐龍化石其實是業餘愛好者自費當志工挖掘出的。《侏羅紀公園》的熱潮後,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注意,古生物學家才比較容易申請到經費研究恐龍,所以這廿年來的許多進展,真是拜《侏羅紀公園》所賜。
《侏羅紀公園》當年就指出,恐龍是恆溫動物,這個理論當時在學界還不流行,直到近年的許多新證據,使科學家得以研究恐龍的生理特徵,包含代謝、體溫調節方式、呼吸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恐龍溫血動物說逐漸成主流理論,牠們被視為活躍的動物,至少具有相當穩定的體溫。目前的爭論多在於牠們的體溫調節機制,以及牠們與鳥類、哺乳類的代謝率相近程度。《侏羅紀公園》當時激發了許多古生物學家往這個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