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強調的不是速度上的快,而是「快樂地活著」……

執筆/張翠芬、謝錦芳、曾文祺

台語常用的問候語:「你有快活(噲活)嘸?」就是在問候一個人身心是否健康舒暢。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噲」有稱心、暢快之意,音義通「快」字。「噲活」就是「快活」,正代表一個人有元氣、有精神。

以現代觀點來看,「快活」也有「樂活」的意思,代表一種健康、暢快、悠閒自在的生活態度。近年來,全球捲起一股「慢活」風潮,「快活」與「慢活」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現代人生活步調過度快速緊迫,身心承受過大的壓力,加上飲食不均、日夜顛倒、不愛運動等因素,罹患癌症、慢性疾病的人數節節上升。要過得「快活」,人必須學習「慢活」。

「快活」強調的不是速度上的快,而是「快樂地活著」,讓身心滿足愉悅、獲得平衡,凡事「該快則快,能慢則慢」,以正確的速度與步調生活,少一些病痛、多一些悠閒,才是「快活」的真義。

近年來,癌症、肥胖、憂鬱症等慢性病成了國人最大的健康威脅,再加上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活得開心、活得健康,讓自己遠離病痛,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本文深入探討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由「快活達人」劉克襄與薰衣草森林、「緩慢」民宿執行長林庭妃,暢談與分享自己的「快活」人生,並分析這一股休閒旅遊風氣盛行的原因與影響。另外,台灣的醫療衛生快速進展,從過去傳染病防治及公共衛生的基礎,到現行的健保,讓民眾壽命大幅延長。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和在基層行醫半世紀的韓良誠醫師,一起探討現行的醫療生態,以快活的精神為人們和醫界帶來反省的動力。

走累時來杯涼茶,就是快活

曾經一早搭高鐵再轉客運到埔里最熱鬧的傳統市場,採買超市裡看不到的野菜嗎?有過漫步於北海道的千年之森,享受濃郁的芬多精,讓心情完全沉澱下來的經驗嗎?在忙碌的工商社會中,愈來愈多人透過簡單自在的創意小旅行,追求心靈的寧靜與快活人生。

劉克襄與林庭妃兩位生活家從旅行、徒步與飲食中,放慢腳步,品味生活,慢活亦快活。

「我幾乎每天都在旅行。」對劉克襄而言,生活即旅行,旅行即流浪。不需要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來幾趟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發現台灣的細緻與遼闊。

劉克襄大約一周爬一次山,逛一次菜市場。他說,旅行時一定帶筆記本,看到特殊的人事物,用筆畫下來或者寫下心得,這是他快活的方式。究竟什麼是快活?他說,鄉下賣涼茶的小店招牌上寫著「吃涼」,這就是老式快活的寫照,當你走得很累時,來一杯涼茶,真是快活!

以《11元的鐵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場》風靡全台的劉克襄,一雙腳凸全台,走遍大城小鎮。他說,走路是種思考,可讓思路更清晰。有時在路上邂逅陌生人,可以聽到很多故事;迷路時也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趣事。喜歡逛市場的他,發現傳統市場裡的地瓜葉多達七種,這是大賣場裡看不到的,到傳統市場逛逛,會有意外驚喜。

緩慢生活樂趣多,身心舒坦

隱居在台中新社山區的林庭妃說,每天在樹下吃早餐,是她最快活的時刻,四周傳來各種動物、鳥兒的叫聲,有時還會看到兔子、猴子、山羌或山豬,她喜歡這樣簡單的生活。她認為:「在物質不缺乏的情況下,保持身心舒坦,就是一種快活,與西方的慢活,有相通之處;不過,西方的慢活有較多心靈層面。」

近年這一股休閒旅遊風氣的盛行,與實施周休二日,以及九二一與八八風災等重大災難,有很大的關係。劉克襄指出:「災難帶給人們的衝擊很大,山川地貌與家園遭到破壞後,人們重新思考與土地的關係,開始放慢腳步,學習對自然謙卑。各地民宿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帶動一股慢活的風潮。這是台灣非常迷人的地方。」

薰衣草森林成立迄今已十多年,林庭妃與詹慧君當初只因為想擁有一畝薰衣草田和一家咖啡館,懷抱著過簡單自在生活的夢想,兩人勇敢創業,在二○○一年年底創立第一家新社店。如今薰衣草森林年營業額逾五億元,連續三年為員工加薪百分之十,在不景氣的年代,羨煞許多人。林庭妃說:「這一切都像在做夢,沒想到公司規模會變得這麼大。」

二○一○年,薰衣草森林旗下的「緩慢」民宿,成為進軍北海道的第一家台灣企業。林庭妃說:「取名緩慢,是因為我們就是緩慢生活實踐者。民眾來此,很大因素是為了滿足或體驗緩慢生活的樂趣。」

建構公共運輸網,方便旅居

走過十多個年頭,薰衣草森林員工由最初的三人增加至現今的四百多人,每人每年有十一天的旅遊假,如果未休完假,則視為曠職。林庭妃說,為鼓勵員工出外旅遊、增廣視野,公司每年定期頒獎給旅遊天數最多的員工。「我很喜歡旅行,希望員工也有這樣的DNA。」

若要營造一個讓人們快活的環境,政府或企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林庭妃指出,由於自己夢想成真,為了幫助年輕人圓夢,公司每年定期舉行「夢.想飛計畫」,幫助年輕人實踐自己的夢想,至二○一二年已經舉辦了五年。此外,「香草 House」每年定期甄選主人,以換工方式歡迎年輕人發揮所長。劉克襄認為,企業幫助年輕人圓夢,是非常好的現象,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劉克襄並指出,隨著銀髮族的大量增加,旅居(long stay)會愈來愈普遍,政府應建構完善的公共運輸網,讓銀髮族可以輕鬆地搭長程巴士出外旅居,避免大量使用私人汽車,也符合環保需求。

活得老不如活得好,自我管理

台灣銀髮族人口日益增加,人們活得長壽,當然是拜衛生醫療水準提升和就醫便利之賜。台灣成功撲滅瘧疾和小兒麻痺、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打贏肝炎聖戰,及全民健保奇蹟,都是眾所矚目、受世界稱頌的醫療成果。

人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都跟醫療脫不了關係,隨著時代演進、公共衛生醫療的進步、壽命的延長,過去因環境衛生條件差而經常出現的傳染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因飲食不當、飲酒、吸菸、缺乏運動所引起的種種慢性病。

「老化已經變成一種美麗的負擔,不是幸福!」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一語道破台灣醫療發展到極致、人口嚴重老化所顯現的危機,現代人不需要去追求壽命的延長,因為活得老不如活得健康!醫療衛生發展已經到了轉捩點,人們要靠自己學會「快活」,靠資訊、靠自我管理,不再是靠別人或靠醫療體系。

目前在慈濟大學任教的葉金川,是全民健保推手,一九九五年健保啟動時擔任首任總經理;在台南行醫半世紀的韓良誠醫師,長期服務基層。葉、韓兩人都見證了台灣從醫療匱乏、傳染病猖獗,到現在醫療突飛猛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