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自己,照亮了誰?──記迷你瓦斯爐
Photo credit: Khakimullin Aleksandr/Shutterstock.com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燃燒自己,照亮了誰?──記迷你瓦斯爐

同學會見證了什麼?
當年的音樂神童,放棄了音樂。
當年的天才畫家,放棄了繪畫。
當年的文藝青年,放棄了創作。
只因大家都得面對生活的現實,顧飽肚子──真是感傷的社會。

一桌數萬元的料理,許多人花起來眼皮不眨一下,更不用說一套數千的高級套餐視為理所當然。即使無法常常豪奢,偶爾也要小確幸一下,三百元的蛋糕、馬卡龍點心、下午茶、小火鍋……,消費起來不會心疼,還要上網打卡、波照、津津樂道,多換取幾個「讚」來榮耀自己。

可是說到要買一本書,聽一場音樂演奏,看一場表演,花費不到三百元,許多人可得猶豫再三。更多人心裡(或嘴裡)說的是:「啊!買那個幹什麼?」「那個又不能吃。沒買又不會死。」然後義無反顧的轉身離去。

台灣人花費大部分的金額在美食上,製造出一個廣大的食品消費市場,可是到現在不知栽培出了多少世界級的大廚師?(可否舉出十個給我)卻創造出舉世聞名的黑心食品王國。

許許多多擁有才華與學識的人,沒有好的出路,最後轉職餐飲,匯入食品服務業的洪流,只為了跟大家一起「顧飽肚子」。換句話說,這股形勢形成的同時,卻也謀殺了千千萬萬個天才。

現在是賣雞排、賣早餐、買冷飲、賣便當、賣麵包人山人海,新的夜市雨後春筍,引為轟動。但太多商家分食大餅,激烈競爭獲利低,倒閉關店也是一間接一間。好多人窮忙,自嘆懷才不遇,更懷疑生存的價值,不時自問:「燃燒了自己,可曾照亮了誰?」彷彿台灣最大的產業,不是製造美食,而是在製造消逝的天才。

另一方面,花錢的大人吃得肚皮很撐,精神上卻營養不良,然後看著很有才華的自己的小孩說:
「抱歉,爸媽沒錢供你去歐美發展。」
「在台灣當畫家、音樂家、作家,都會窮死、餓死。」
「如果你找不到好的公司,領不到好的薪水,不如去做吃的吧!」
那是不是把一個人拉出土坑,又推他進火坑?

想像一下,如果達文西、貝多芬和羅琳生長在台灣,會變成怎麼樣?一個在賣雞排,一個在賣冷飲,一個在賣早餐,等收工之後累到不行,沒時間創作,然後日復一日,終此一生。或許他們都溫飽了,但是人類社會該有多大的損失?

其實只要人人願意:
買幾本書讓作家有飯吃,你的孩子將會有「作家」的職業可以選擇。
花錢去聽音樂會,你的孩子將會有「音樂家」的職業可以選擇。
花錢買幾幅畫,你的孩子將會有「畫家」的職業可以選擇。
讓天賦成為專長,讓專長養成職業,讓職業發揮,製造出人類世界的瑰寶。

請不要誤會筆者反對別人投入餐飲事業,如果個人興趣與專長在此,當然要積極投入,創造佳績。只不過目前有太多無奈投入的人,稀釋了彼此的利潤,反而使得看似蓬勃的餐飲業,也進入了低利時代,讓真正的餐飲天才也被淹沒了。

分工精密的文明社會,術業專攻的合理境界,才會是製造「各種天才」的溫床。

接下來的小故事,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經驗,它靠著對自己的瞭解和長官的鼓勵,自我期許,努力發揮專長,展現無比的熱情,終於製造出「幸福的味道」。它是──迷你瓦斯爐。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