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就不怕22K?蛤? 這不單純是能力問題,欠缺貴族義務才是真關鍵!

文/鄭立 Cheng Lap

問:工作能力越強的人,就能賺到越多錢嗎?就不用怕 22K 嗎?所以臺灣那些月薪 22K 的人,真的是因為沒有能力嚕?

答:能力越好,工作「應該」賺越多錢,是一種觀念,卻不等於社會運作的現實。不等於能力好的人,工作賺的錢就會比能力低的多。低薪的人,也不等於能力差。

如果你假定所有低薪都是源自「能力不足」,這樣的理解還是膚淺。

薪資或者收入,也就是價格,並不是取決於「能力」,而是取決於「議價力」。也就是你手上有多少籌碼,能力是籌碼的一種,卻不是僅有和唯一的籌碼。

家底,既得利益,目前經濟情況,外表,國籍,所住的地點,全都是籌碼。兩個能力完全相同的人,一個家裡有很多錢,一個家裡沒錢還有個患病的母親要照顧,後者議出來的薪水,九成會比前者低。因為後者急著需要錢,前者不是,前者可以慢慢談好價錢,後者卻不得不立即接受工作。

況且,能力並不是一種絕對值,不像三國志一樣,我武力 99 打贏你武力 97,能力本身是隨環境而變有用和沒用。你懂騎馬射箭帶騎兵,你可以變成成吉思汗手下的猛將,但在今天的臺灣,你大不了可以當個牧場的騎術教練,或者在山上打打野豬吧。

能力也需要配合組織,架構和環境,裝備。你是天才程式員,但你活在沒電腦的時代,你能做甚麼?你是萬軍之將,卻出生在一個只有十幾人住的孤島上,你又能統率誰?你是好的部下,卻沒有遇上好的主人,你又從何發揮?

因此,低薪的源頭,一在「年輕人的能力,形成議價力有困難」,二在「能讓年輕人能力發揮的環境不完整,或不存在」。

形成這環境的,是以前欠缺遠見的結果,也就是說以前那些覺得自己有能力的人,如果沒辦法預知這件事發生,並及早處理,那他的能力,也只是一個能解決短期問題的能力而已。

說穿了,就是沒遠見。理解不到報酬源自議價力的人,就是對經濟概念的理解不足,沒去到這一步,只把事情看成是「能力導致薪資」,你提出「議價力,能力只是議價力的一部份」,理解後,絕對可以說,這樣的認知早已過時。

但非全錯,臺灣的確是能力問題。

這不是說臺灣年輕人沒有能力,而是,臺灣年輕人的能力和性格,過度側重在一邊。臺灣培養年輕人,著重培養以下的品質:

一、服從。
二、刻苦耐勞。
三、尊師重道。
四、有禮。
五、跟隨社會大群不出軌。
六、保守穩健。
七、經驗主義。

這些都是當好員工的特質。可是,臺灣卻不鼓勵這些特質:

一、勇敢,願意承受風險。
二、果斷迅速。
三、標奇立異,脫離常規。
四、理性主義。
五、好戰,好鬥,不怕輸。
六、務實貪婪。
七、重諾守信。

這些是當好領袖的特質。臺灣過度著重培養員工,卻沒有同時培養出同樣好的領袖人才,結果變成了員工很多,能力性價比也好,但是社會的領袖保守,在新一代也不容易出現新的領袖。反而大部份人的理想都是成為乖乖牌,被領導者。這樣的組織結構,自然發揮不了力量。

這樣說吧,如果大家都是賽亞人,為何要怕弗力札侵略地球?

但現實是很多人努力一輩子都只能是天津飯。那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