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傑森‧席格飾演作家華萊士之前,七部你不能錯過的作家主題電影
編譯/白之衡
對台灣讀者來說,已故美國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可能是個不太熟悉的名字,但這位人生只走過短短 46 年的小說家,卻被譽為「美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曾經執導《戀夏進行曲》(The Spectacular Now)的美國導演詹姆士‧龐索德(James Ponsoldt)所推出新作《The End of the Tour》,正是以華萊士的故事為題材。
華萊士於 2008 年時,因重度憂鬱症而在自家自縊身亡。《The End of the Tour》描寫 1996 年華萊士出版《無盡的玩笑》(Infinite Jest)後,《滾石》(Rolling Stones)雜誌的記者利普斯基(David Lipsky)貼身採訪華萊士的短短五天,兩人心靈交流的故事。利普斯基由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飾演,華萊士則由傑森‧席格(Jason Segel)擔綱。
這部片已先在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取得好評,並於 7 月 30 日在美上映。趁著上映的熱頭,Indiewire 專欄作家布德(Emily Buder)也從以作家為題材的電影中,挑選了她認為最有意思的七部作品:
1.《蘭花賊》(Adaptation, 2002)
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執導,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飾演這部電影的編劇角色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以及他的雙胞胎弟弟唐納‧考夫曼。他在劇中為了將報導文學作品《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改編成電影而陷入嚴重抑鬱情緒與瓶頸,劇作家的真實人生困境與故事情節交織而成這部後設電影(metacinema)。
「他敘事上的精湛技巧,就在你一面觀看這部自我描寫的電影時一覽無遺,讓《蘭花賊》成為一部絕無僅有的電影,成功擬仿出寫作過程中複雜且瘋狂的層次。」布德如此評論。
2.《戰慄遊戲》(Misery, 1990)
改變自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同名作品,描寫詹姆斯‧肯恩(James Caan)飾演的羅曼史小說家薛爾登(Paul Sheldon)偶然發生車禍而受困風雪中,被凱西‧貝茲(Kathy Bathes)飾演的護士安妮(Annie Wilkes)所救。原以為安妮只是一位好心的書迷,但薛爾登料想不到的是,安妮發現他要停止她最喜愛的故事後,竟囚禁薛爾登,施加折磨,想要逼迫薛爾登寫出她想要的劇情。
布德指出,《戰慄遊戲》顛覆了一般的作家故事,「薛爾登不是因為遭受作家瓶頸所苦,而是在一把刀抵住喉嚨之下,必須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而寫;他不是為了追求更高深的寫作題材,而是不得不遵從書迷的欲求,才把自己禁錮於一直想擺脫的大眾小說家身分。」
3.《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 2005)
改編作家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撰寫報導文學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背後的故事。已故演員菲利浦‧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的柯波帝,在報上看到堪薩斯(Kansas)一座小鎮發生的滅門血案,引發興趣,因此在《紐約時報》編輯授權下前往當地進行撰寫相關故事,並得到進入獄中與兇嫌見面訪談的機會。
「這部赤裸裸地透出尖銳觀察力的電影,就在柯波帝逐漸被其中一位兇嫌吸引住的同時,闡明了作家與題材的複雜關係。隨著他們的友誼成長,柯波帝卸下了他的記者甲殼,而情感上的親密感也造成他與自己的任務脫鉤。」霍夫曼在這部電影取得「生涯最佳演出」的讚譽,並為他一舉贏下奧斯卡影帝獎座。
4.《愛重奏》(Reprise, 2006)
挪威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作品,描述兩位懷抱著作家夢的年輕人菲力普與伊利在寫作路上的試煉。這對好友儘管擁有一樣的夢想,但卻有不同的際遇;兩人個別寄出第一篇書稿之後,伊利遭到退稿,而菲力普不但獲得出版,更一舉成名。但瞬間成名的壓力,卻讓菲力普精神崩潰而住進醫院,這之後,伊利一面支撐著菲力普,一面繼續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在旁白與活潑的剪接之下,電影的能量體現出人追求難以捉摸的創作本能的過程。有好幾度,甚至讓人覺得角色本身正在描寫情節:故事一會停一會動一會又倒轉,就如同作家居住的世界,持續不斷地變動,並逼使他們面對白費功夫的局面。」
5.《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2010)
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作品,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所飾演的「幽靈寫手」受命為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飾演的前英國首相捉刀撰寫回憶錄。但隨著寫作的進展,「幽靈」慢慢發現幾個首相的「黑暗秘密」,而真相似乎就藏在因為「悲劇性的意外」而亡故的前任寫手留下的手稿中。
「波蘭斯基這部讓人情緒緊繃的驚悚電影,隨著『幽靈』抓住了真相的責任感,建立起緊湊的漸強節奏,即便這一切可能要了這位寫手的命。」
6.《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2007)
改編法國作家尚‧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c Bauby)真實故事的原著《潛水鐘與蝴蝶》,由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執導,奪 2007 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擔任《Elle》總編輯的鮑比在 43 歲那年因為腦中風而全身癱瘓,全身上下只剩眼睛能夠按照自我意志動作。負責照顧鮑比的護士透過他的雙眼建立起兩人的溝通方式,並花了數月幫助他完成《潛水鐘與蝴蝶》這本書。
「施納貝爾運用驚人的印象主義意象與詩意的語言描寫出一位處在谷底的男人,僅僅用他豐富的記憶與視覺思維空間就召喚出了家。對於想像力與人類意志無止盡的底限,《潛水鐘》是一次讓人屏息的探索。」布德說。
7.《巴頓芬克》(Barton Fink, 1991)
這部由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執導的電影,在 1991 年坎城影展奪得金棕櫚獎。這部黑色喜劇與《蘭花賊》一樣以作家瓶頸為主題,但更加「直指咽喉」。
故事描寫約翰‧特托羅(John Turturro)飾演的紐約劇作家巴頓芬克來到好萊塢追求創作生涯,卻遭遇連串嚴重瓶頸與怪事。「反派的一句重要台詞『我會讓你看看心智的生命力!』,正說明了作家可能會有的瘋狂黑暗面。」
資料來源:Indiewire 1、Indiewire 2、Indiewire 3、IMDb、紐約時報中文網、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