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只是藉由你們而來,不是因你們而來

文/南琦

小孩:「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夢到我把你殺了耶。」
媽媽:「喔,那我後來有死掉嗎?」

當小孩出門只和她老爸 kiss-bye、忘了老媽時,我都會故意說,「哼,妳只愛把拔不愛我,我不理妳了。」小孩就會大聲抗議:「我──哪──有──。」然後飛奔過來給我雙倍的 kiss。這種幼稚的考驗遊戲我們都很樂在其中。

當久病的母親過世時,兩個小孩隨著我忙碌的跟進跟出,擺設喪禮會場、整理鮮花與祭品塔、折元寶蓮花、聽大人討論各種繁複儀式、拿香燒紙錢……等。某天忙到一個段落,得空之後我正在喝每日慣喝的易開罐咖啡時,當時六歲的老大加寶說話了:

「媽,你很喜歡喝咖啡嗎?」
「是啊。」
「那我以後就用咖啡拜你喔。」

嗯……所以以後我的會場會有個「咖啡塔」?我想像了一下那些鐵罐疊起來很壯觀的樣子,真是謝謝孩子的孝心。二歲多的姪女也是個古靈精怪,某日她老媽正在折元寶時、她正在一旁玩她的廚房扮家家酒玩具,她把「爐火」打開,一閃一閃冒著紅燈,然後把一朵紙蓮花放上去說:「燒給媽媽,燒給媽媽。」又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啊。

我試著讓自己用幽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天真,全盤接受孩子對自己的愛,而自己對孩子的愛也毫無保留,沒有什麼交換條件。

我很佩服一個媽媽友人,她特別的地方在於是個「會道歉的媽媽。」有一次她很慌張的跟我說,女兒本來要陪自己去資訊展買電腦,但女兒打來時她睡過頭了,還因起床氣念了女兒一頓:「很煩耶,我還要睡,下午再去啦!」結果呢,「我女兒現在生氣了怎麼辦?」我還來不及給意見時她馬上就撥電話給女兒:「對不起啦,我錯了,那你還能不能陪我買電腦?」

我們會對朋友道歉,卻很難對家人道歉。明明是自己無法準時赴約,面對朋友一定是非道歉不可,否則壞了自己的信用,但對家人卻不自覺意氣用事起來,不僅不道歉還可能惱羞成怒的說,「你難道不會體諒我很辛苦很累嗎?你明明可以等我的啊!」誤以為家人就得有無上限的包容與耐心。

對於孩子,我們該提醒自己看見: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藉由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摘自於紀伯倫的《孩子》

對於父母,我們該提醒自己看見父母的苦心,父母是用屬於他們的方式來愛我們:

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摘自於朱自清〈背影〉

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讓身為家人的我們,都能以健康的心情迎接這份關係。

Pic from Flickr by Stephan Hochhaus

※ 本文摘錄自《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