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三劍俠和天臺郵差的城寨紀錄

【直探消失的黑暗之城】城寨三劍俠和天臺郵差的城寨紀錄

本文獲授權摘自《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譯者朱一心
〈城寨三劍俠──《黑暗之城》的班底〉,照片由出版社提供

《City of Darkness》的團隊,由城寨三劍俠主導,我叫 Ian 做老大。來自英國的 Ian Lambot 是位和藹含蓄的建築師,可謂彬彬君子。八十至九十年末在香港工作,現居於倫敦外圍的安靜小鎮,他熱愛記錄城市的建築,他有一家一人出版社叫 Watermark。他最着迷於城寨的人情和建築。

Greg 是老二。Greg Girard 是位攝影師,加拿大人,經常加港兩邊走,為人健談開朗,猶如朝陽。他花了很多時間拍攝城寨,尤其着迷於城寨的天台,因為滿眼密麻麻的城寨天台魚骨天線,就像大漠迷城長滿乾枯的植物。黃昏下,Greg 的鏡頭很熱鬧,孩子在天台做功課,老者乘涼,大人收晾衣物。天台迷住 Greg,還因為天台可以看到飛機降落前的一刻,從城寨西邊掟彎掠過天空,直入啟德機場。每一次飛機降落入彎,城寨的天空都好像快要經歷一次有驚無險的空難。

Emmy 則是三人中的小妹子。Emmy Lung 當時是港大學生妹,香港人,為人友善盡責(當 Greg 出差時,還會幫忙到他家餵貓),現在從事媒體工作。

三人在城寨遊走,初時迷路,後來能繪地圖,再後來,就如同城裏的街坊,能穿插遊走小巷棧道。我和 Ian 合作兩年,製作《City of Darkness Revised》時,擁有英國紳士風度特質的他常會自豪「身懷絕技」──當我遇到某城寨街坊,想問他城寨小街天台的分佈時,但街坊卻表示自己幾乎不走進城寨中心,所以都不大清楚。Ian 就會笑說:「問我吧!你隨便指一個天台,我可以告訴你,如何天台過天台、樓過樓。」這種居民飛躍天台的習慣,三劍客早已「習染」。

我發覺樓與樓之間的通道,非常巧妙,有時是天台連天台,有時是樓貼樓或窗連窗,有時靠棧道──我叫的棧道,其實是架在樓與樓之間四通八達的駁道,窄而長,像棧道。

就是這些稀奇古怪的建築和線條、不可思議的人口密度、幽暗的四穿八達的佈局,以及傲然與香港大都會脫軌的無牌工場和生活方式,如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吸引着三人成為城寨遊俠,往深處策馬。三人原不相識,相知相交到連綿多年出版城寨書,緣於一次探索和巧遇。

八十年代末,Ian 在香港的 Norman Foster 的建築事務所任職,常在週末到西貢玩──常去西貢,是因為同樣任職建築師的哥哥(現在英國生活)也住在西貢。一班建築師朋友假日都往西貢游泳,黃昏會經過美食林立的九龍城。

有一躺去完西貢,Ian 準備到九龍城吃飯時,朋友就說這裏深處有一處叫城寨的地方,有着非一般的歷史和建築狀況──整個城寨的樓房沒有打樁,樓挨樓而建,不用建築師也不用機器,因為小巷窄長拉不到機器,只用人手;但那裏很危險,是罪惡之城。這地方沒人管理已一百多年,剛在 1987 年宣佈清拆。

Ian 和幾個朋友走進城寨看看,大家參觀後就沒再去過,只有 Ian 就像着了魔似的,獨個來來回回城寨,腦海浮現很多問題:這地方為什麼有這樣的生存方式?沒有政府規管,建築如何建成和買賣?Ian 說:「我在城寨記錄和拍攝,一共四年,當然不是天天去,但只要不用上班就會去。我帶着重型的攝影器材,把腳架架在小巷中間拍照,街坊見到都笑,熟了便常跟我打招呼。」

「我一直喜歡記錄城市的建築,我愛看居民在建築物裏如何生活,曬晾什麼食物和衣物,怎樣利用空間,如何僭建一個花籠,增加生活空間。很可惜,香港政府把這些花籠拆了,其實他們並不危險,那才是建築的精彩部分。由戶主自主生活的空間。」